新華網 > > 正文

解決“為官不為”成中共提振經濟重要考驗

2016年02月23日 14:44:3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 題:解決“為官不為”成中共提振經濟重要考驗

  新華社記者

  猴年新春伊始,一係列現象表明,在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和轉型陣痛的當下,決策層正在下大力氣解決“為官不為”“慵政懶政”現象,讓“主政一方者”成為提振經濟的積極因子。

  最新數據顯示,盡管截至去年底已有11大類重大工程累計投資超5萬億元,但中央層面的巨額投資溢出效應並不十分明顯,對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帶動不如預期。其中,不少項目因為資金、土地、審批甚至不作為等主客觀原因,遲遲未能落地。

  分析人士指出,國際市場持續低迷是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客觀因素,而一些政府部門工作拖拉,落實政策不積極,也是穩增長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來自一些地方的資訊顯示,有的官員把經濟轉型當做“擋箭牌”,為了不出事、不擔責,甘當“太平官”“庸官”“懶官”,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在目前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都有非常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急需落實的情況下,“為官不為”使政策梗阻在出臺實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後一公里”,嚴重影響了改革效率。

  尤其在經濟領域,很多改革舉措需要通過項目實施和地方配套,官員配合尤為關鍵。而“為官不為”,則將導致項目推進緩慢,新增長動力無法形成,出現“換擋失速”,貽誤發展好時機。

  數據顯示,2014年投資完成率總體上達到86.8%,個別領域重大工程投資只完成一半左右;全國2009年至2013年已供建設用地中,閒置土地105萬畝,相當于100多個西湖的大小。

  “不作為的幹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

  去年7月19日,《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若幹規定(試行)》開始施行,著力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機制。

  新春伊始,廣東省紀委瞄準“為官不為”,深入省直部門和廣州、佛山、東莞、汕頭等13個地市開展暗訪。

  廣東省紀委表示,今年將把“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作為暗訪重點,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促進黨員幹部積極履職、敢于擔當、依法行政。

  在江西,為治理“為官不為”,南昌市將工作人員上班網購炒股等庸、懶、散行為與單位編制管理掛鉤,不僅本人要受處罰,還要倒查處室領導、分管領導和單位“一把手”責任,甚至核減單位編制。

  上饒德興市則另辟蹊徑,引入“O2O”電子商務模式抓黨建,織起廉政勤政網絡,通過“O2O”平臺對群眾反映問題的受理、回復、辦理及滿意度進行監控。

  貴州黔西南州對“為官不為”的幹部實行“召回”制度,在規定時間和地點進行培訓、考核。

  自去年8月起開展懶政怠政、為官不為問題專項治理活動以來,河南省共問責失職瀆職幹部2500多人。

  嚴肅問責的同時,河南還積極探索依靠制度建設根除為官不為,將在今年3月底完成市縣兩級“權責清單”,明確各單位、各職位的權責范圍,避免一些部門因權力削減而消極怠工。

  “從根本上解決‘為官不為’,要在貫徹剛性制度和激發官員活力之間找平衡,充分調動官員的積極性。”汪玉凱建議,這就需要在制度上鼓勵地方官員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敢于作為,“有為者有位”,讓敢于擔當者沒有後顧之憂。

  國情專家認為,讓為官者有為,需要改革地方官員的考核制度。如今,雖然不強調GDP,但出現經濟失速的情況也要問責。此外,在民生、社會發展等領域需要與時俱進地調整考核制度,以適應當前改革發展的要求。

  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建議,解決“為官不為”需要清晰列明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劃定幹部“行為紅線”的同時,清楚告知“可以做”和“必須做”的事,如此才能激發基層改革活力,力促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參與採寫記者:劉歡、周文其、李雲路、毛一竹、胡錦武、史林靜)

【糾錯】 [責任編輯: 黃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813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