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用心、下苦為老百姓辦事——記山西浮山縣縣委書記孫京民

2015年06月29日 14:27:4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6月29日電(記者王菲菲)今年47歲的孫京民中等個頭、皮膚黝黑,身穿一身運動衣走在田間地頭,浮山縣老百姓説,“他不像縣委書記,就像是我們的同事、鄰居一樣。”為此,浮山縣群眾送了他一個“親民書記”的稱號。

  然而,深入了解就會發現,他溫和的外表下,不僅有著“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為民情懷,蘊藏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幹魄力,更有一顆“在黨言黨、在黨護黨”的忠誠之心。

  “老百姓就和咱的父母兄弟一樣”

  8年前,浮山縣槐埝鄉村民王根令得了股骨頭壞死,手術費用昂貴,她一直靠吃藥勉強維持。到後來,病情越來越重,甚至走不了路。去年,孫京民到槐埝鄉隨機入戶調研,正好來了她家。

  “怕書記笑話,就待在廚房沒敢出去。”王根令沒想到,孫京民看到女主人不在,主動詢問後得知了這一情況。隨後,他便和鄉裏的幹部協調聯繫醫療專家,並帶頭捐款幫王根令順利做了手術。

  如今,行動自如的王根令坐在兒子結婚的新房裏感動得掉淚:“是黨幫了咱!”

  村民們説,孫書記不僅幫困難群眾解決看病問題,甚至還給人介紹對象當過紅娘。為何一個縣委書記要管這些“小事”?

  “我們的幹部們幹了很多也很辛苦,但老百姓的認可度卻不高。調研中發現,是他們解決共性問題多,個性問題少。”

  如何能夠切實增進老百姓和黨員幹部的感情?從2013年7月開始,孫京民在浮山縣探索推行了“亮、曬、評”群眾工作法,讓縣鄉村幹部走到群眾中去一家家搜集問題並解決。兩年來,浮山縣共受理群眾訴求1萬余件,辦結率達到98%,信訪量同比下降了36%。

  “和他我啥也敢説,他沒架子。”記者在浮山縣隨同孫京民下鄉調研時,甚至碰到有群眾當場反映問題,而他總會耐心傾聽記錄隨後設法幫忙解決。

  “咱是從農村出來的,父母和兩個姐姐都在農村,老百姓就和咱的父母兄弟一樣。”孫京民説。

  “只有拿不出的勇氣,沒有幹不成的事”

  群眾小事記心頭,發展大事他更是一刻都不忘。

  浮山山多坡陡、溝壑縱橫,缺水和交通不便是群眾最大的心病。浮山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410多立方米,是全國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的1/6;浮山也是山西省未通高速公路的三個縣之一;浮山工業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鐵礦企業的稅收佔全縣財政收入的80%,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面對問題,孫京民沒有回避,而是明確將“引水、修路、轉型”列為本屆班子任內的三件大事。

  這是浮山幾代人想做卻沒做成的事,難度可想而知。但孫京民卻説:“既然是幾代人想做的事,那咱就該做。”

  為了這三件事,他一次次地往省裏跑,和相關部門溝通,光是為了留住一個轉型企業的事,臨汾市就專門開了8次會討論。平時不愛求人的孫京民在辦這三件事上卻毫不猶豫。孫京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念:“只有拿不出的勇氣,沒有幹不成的事。”

  經過多方論證,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全力往前推。如今,總投資3.15億元的“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落地開工,將在2017年完工。屆時浮山用水將融入全省大水網,徹底突破工農業用水制約的瓶頸。

  過境的古翼高速建設項目納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初步與中鐵建集團商定具體建設方案,建成後將結束浮山境內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在企業轉型方面,山東萬華集團投資30億元的中強煤焦電一體化園區正在加快建設,建成後年産值可達50億元,上繳稅收4億元至5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的新支柱;根據浮山山區縣的特點,孫京民還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轉型接續産業,目前,該縣有機農業發展到5600畝,不出縣就銷售一空,電子商務也在浮山穩健起步。

  “以廉正身,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維護黨的形象,這和維護群眾利益是一致的。”孫京民説,維護黨的形象,加強黨的建設,這也是他為官做事的出發點。

  在下鄉調研時,孫京民發現,許多村的“兩委”活動室常關著門,形同虛設。為加強村級組織陣地建設,他在全縣推行村級活動場所民主議事、政策宣傳、村務監督、技能培訓、便民服務、矛盾調解、資訊發布、文化娛樂等“八個平臺”建設。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門常開了,人氣旺了,村裏的大事小情都在這裏得到解決。

  幹部選拔任用是縣委書記抓黨建的重中之重。外表溫和的孫京民曾在大會上嚴肅指出,選拔幹部,一別找人,二別動錢。“幹活幹不好,找誰也沒用!”

  黨風廉政建設,孫京民自己起了帶頭作用。“作為縣委書記,必須以廉正身,任何情況下都要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他説,用心、下苦為老百姓辦事就是最大的政績。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575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