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歷史不容遺忘——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引發共鳴

2015年06月08日 08:54:16 來源: 人民日報

歷史不容遺忘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引發共鳴(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戰火燃遍四大洲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被卷入戰火,財産損失4萬多億美元。僅在亞洲主戰場中國,戰爭造成的軍民傷亡就達到3500萬人。

  歷史不容遺忘,正義必須伸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播出恰逢其時,引起共鳴。

  反思,要有正確的態度

  “誰不反思歷史,誰就會對現實盲目。誰不願反思暴行,誰將來就可能會重蹈覆轍。”

  紀錄片呈現了兩種對待歷史的態度。德國通過70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反省戰爭的係統機制;而日本卻出現百般抵賴侵略歷史,修改教科書、領導人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逆動,嚴重衝撞國際公理和正義的底線。德日的對比,促使人們銘記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的一段話:“5月8日首先是一個記住人們苦難的日子。但也是我們反思歷史的日子。我們越坦誠地面對這一天,我們就越能自由地面對責任……誰不反思歷史,誰就會對現實盲目。誰不願反思暴行,誰將來就可能會重蹈覆轍。”

  日本外務省前中國課課長、政治學者淺井基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部紀錄片著眼大局,從日本與德國在歷史教科書以及教學方面的差異切入分析,這一視角難能可貴。從客觀上來説,這一紀錄片能夠起到警醒的作用。“我希望這個紀錄片能夠再多制作一些其他語言的版本,在國際上廣為流傳”。

  “在經歷兩次慘烈的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人選擇正視歷史,這樣才能避免悲劇重演。”來自德國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約爾格·伍德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孩提時代和少年時期的成長環境就讓我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意識:德國承擔著沉重的罪責。”

  “日本政治家的反思不如德國。德國將希特勒和納粹作為責任人,而對日本而言責任方只是相對抽象的軍國主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步平之言點出了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症結。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博士研究生李佳圓則認為,日本對戰爭的解讀不可思議地放在了自身失敗而淡化戰爭傷害的角度。這種態度深深影響了日本戰後一代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可以説為今日日本政壇的極右翼表現埋下禍根。

  現年93歲的丹·克勞利二戰時是被派往太平洋戰場的美國空軍士兵。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戰爭中,日本軍國主義表現得比德國納粹更加殘忍,南京大屠殺中日本給中國平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不幸的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思維狹隘的日本政客阻止了日本民族認識歷史的細節。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表示,紀錄片中真實的記錄使人進一步認清,一個國家若要走正確的道路,必須勇于正視過去歷史,汲取歷史教訓。只有這樣,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才能有根本的改善,與國際社會的關係才能改善。

  反思,同逆流堅決鬥爭

  “一想到日本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全面反省過這段侵略史,感覺有愧于鄰國愛好和平的人民。”

  談到德國的戰後反思過程,步平告訴本報記者,德國戰後反思的重點集中體現在兩個問題上:一是納粹上臺;二是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戰後初期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德國社會較為沉默,更重視的是自己在戰爭中所受的苦難。上世紀6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司法界鍥而不捨追究納粹責任;二是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其在戰爭中的責任;三是青年人開始思考。這三個層面的思考導致社會發生變化,直至1970年著名的勃蘭特下跪。反思思潮逐漸為社會所接受。

  2013年,柏林等城市舉辦了500場活動來反思戰爭。步平當時正在德國訪問,他的一位朋友也舉辦了一個展覽介紹納粹上臺以後德國漢學家如何遭到迫害。朋友説,做這個活動,不是因為德國很清醒,而是因為社會上還有很強的逆流,必須同逆流堅決鬥爭。

  “日本社會是有鬥爭的,並非一邊倒。”步平説,戰後初期,日本經歷了同德國很相似的情況。上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的知識分子開始思考當年為什麼支援戰爭,提出“悔恨共同體”的口號,但這些都站在日本本身受害的立場上。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發動越南戰爭,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一部分日本人隨之開始對自身在二戰中的加害者角色産生反思。

  “我最厭惡戰爭。一想到日本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全面反省過這段侵略史,感覺有愧于鄰國愛好和平的人民。”這是一位日本老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千千萬萬有良知的日本人的心聲。這位老人叫川浪壽見子,是日本“繼承與發展村山談話會”成員。談及這部紀錄片,她説,德國人戰敗後整體反省了納粹德國的歷史,與周邊鄰國一起修訂歷史教科書,可謂是勇于直面歷史的典范。

  享譽全球的德國管理學大師赫爾曼·西蒙教授是西蒙顧和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他認為對歷史進行公開真誠的反省,是面對歷史唯一可行和可持續的態度。他對本報記者説:“雖然我在戰爭結束之後1947年才出生,但我從未否認作為德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負罪。我們不能説罪行只是少數幾位戰爭罪犯犯下的,事實上有更多人都涉及其中。因此整個德意志民族都要承擔這一責任,而我們確實做到了。”

  反思,不能夠出爾反爾

  “在中國殺人無數、鐵證如山,怎麼能不認錯呢?這樣沒有人性的軍國主義,今天不懺悔,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

  紀錄片列舉了日本政客種種出爾反爾、搖擺不定的表態。步平就此指出,戰後反思的問題上,若説德日之間的差距,最為明顯的就是政治家的問題。

  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工程學院訓練部原部長周東葵將軍,1938年參加革命,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回憶起戰爭年代,周東葵老人眉目緊蹙,情不自禁地攥緊了拳頭。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細菌戰……日本法西斯非常野蠻、殘酷,老人眼裏冒出憤怒的火光:“在中國殺人無數、鐵證如山,怎麼能不認錯呢?這樣沒有人性的軍國主義,今天不懺悔,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

  周東葵説,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德國人能夠做到下跪、認錯、賠償,説明德國是有希望的。承認有罪、道歉、賠禮,這是日本應該做的。

  “一個國家不反思歷史,注定會讓歷史重演。”約爾格·伍德克説,美國在戰後迫使德國對歷史進行徹底反思是德國的幸運。

   【視頻】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 第一集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 第二集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 第三集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 第四集

     發人深省的對比——專家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

   1 2 下一頁  

[責任編輯: 李志強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27889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