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第三軍醫大學萬瑛團隊發現膜性防禦新機制

2016年02月29日 10:40:20 來源: 中國軍網

萬瑛與助手

    發現膜性防禦新機制

    2010年,一直熱愛前沿技術的萬瑛出任了學校中心實驗室主任,一年後,該中心更名為“生物醫學分析測試中心”。在這裏,他致力于“構建以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體係”,理想與現實終于融為一體,研究組採用新技術引領的新發現也陸續見諸《Blood》《PANS》等雜志。

    二十世紀初,著名微生物學家梅契尼科夫發現細胞吞噬現象,確定細胞吞噬作用是機體防禦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機制。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于70年代發現一種新型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這種細胞是機體免疫應答過程中的資訊交換中心,其通過復雜的囊泡轉運事件,解析入侵病原體資訊,啟動獲得性免疫,然而目前對此囊泡轉運事件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為探索此未知領域,萬瑛帶領團隊發展新型串聯親和純化技術,大規模鑒定囊泡轉運相關Rab蛋白家族相互作用組,繪制樹突狀細胞內囊泡轉運事件全局圖譜。

    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詳細解析Rab32關聯網絡的功能,發現Rab32-PHB-PHB2蛋白復合體參與樹突狀細胞清除感染的李斯特細菌。此復合體被招募到李斯特細菌包裹囊泡,通過酸化限制入侵李斯特細菌的復制,而在體敲出Rab32則會導致李斯特細菌大量擴增。結合超分辨顯微鏡和雙束掃描電鏡技術,研究小組首次發現逃逸吞噬體的李斯特細菌被Rab32陽性囊泡再次包裹,揭示存在細胞針對逃逸吞噬體細菌的第二波膜性防禦機制。

    “經歷六年完成此研究,期間最難的事是‘如何做好每一步實驗過程的優化計劃’。”萬瑛告訴筆者。

    對于未來,萬瑛認為,目前基礎醫學科研已進入由新技術推動的大數據時代,自動化機械人和高通量組學設備的結合、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將成為不可缺少的醫學創新研究手段。(李燕燕 胡紅升)

   上一頁 1 2 3  

【糾錯】 [責任編輯: 黃爍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761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