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生前女友易秀珍還原真實雷鋒

雷鋒第一次送給易秀珍照片並贈言給易秀珍,晚年易秀珍在照片上作記錄。

易秀珍(前右)與當年的工友在一起。
雷鋒犧牲後,易秀珍從不在媒體面前出現。整整一上午的專訪期間,老人時而喜上眉梢,時而傷感過往的歲月,時而不失羞澀而忘情,時而掩面而泣……我們依稀可見雷鋒在青春年少階段曾經朦朧的愛情和曾經躁動的青春。
漸漸地,一個更真實、立體及豐滿的雷鋒從歷史遠處走來。雷鋒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今,許多雷鋒的知情人一直回避雷鋒隱秘心動的戀情。筆者企盼以真實的情節、真實的故事,真實地展示雷鋒從平凡走向偉岸的人生,他從平凡做起,活出了一份有色彩的人生;他從平凡起步,品味到了人生的至美。
雷鋒姓名由來:到鞍鋼打衝鋒
1958年11月12日傍晚,一列北上的列車剛剛停靠在湖南長沙火車站時,檢票口就涌進了一群男女青年,他們是遼寧鞍山鋼鐵公司在湖南招收的一批新工人。這群新工人在臨時編組時,從望城縣團山湖農場來的雷鋒擔任了易秀珍、楊必華、張月棋等臨時組成的第三小組的組長。
在旅途中,雷鋒的熱情開朗、助人為樂,給易秀珍留下很好的印象。上車不久,在互相介紹中,易秀珍得知:雷鋒原名叫雷正興,鞍鋼公司到望城縣招收工人,他徵得組織的同意才報的名,考試錄取後就請縣委副書記趙陽城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意思是“要到鞍鋼去打衝鋒”。
易秀珍,1941年農曆六月二十三齣生於湖南長沙縣,小雷鋒一歲。“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貧民家庭,我是老大,下有四個弟妹。那一年八九月份,鞍鋼就在湖南招工,我剛考取長沙二中讀高一,還沒入學就去報名招工了。那時女孩讀書的人少,讀完高中就可以參加工作,父母捨不得我到外地工作,可家裏太困難了,作為老大,我一咬牙就出來了。”易秀珍講,當時鞍鋼在湖南招了六七百人。“僅我們公社就來了十二三個,就我一個女孩。真巧,在長沙火車站,我就和雷鋒被編排在一個臨時小組。”
雷鋒拎着嶄新的葦編提籃和沉甸甸的棕皮箱子,皮箱裏塞着當時最流行的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一把“幸福牌”口琴,從湖南北上。車上他同老鄉們講:“離開家鄉前,我還特意去韶山看了毛主席故居。”
這是雷鋒人生中最長的一次旅行。那個年代,“鋼鐵工人”是年輕人最嚮往、最崇拜的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