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父親給我留下的最大財富是兩個字:愛國”--專訪趙登禹將軍女兒趙學芬

2015年07月07日 07:29:0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題:“父親給我留下的最大財富是兩個字:愛國”——專訪趙登禹將軍女兒趙學芬

    新華社記者肖春飛

    趙登禹將軍犧牲時,他的長女趙學芬還不到3歲。

    在“七七事變”爆發78周年之際,年過八旬的趙學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這位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的女兒,生命中很多時間都用來尋找父親,父親的形象在尋找中越來越清晰;她對父親的愛與崇敬,也越來越深。

    “父親給我留下的最大的財富,是兩個字:愛國!”趙學芬告訴新華社記者。

    關鍵詞:犧牲

    1937年7月28日,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132師師長的趙登禹遭遇日軍伏擊,壯烈犧牲,年僅39歲。殉國地在今天北京豐臺區大紅門附近。當時,那裏還是一片青紗帳。

    “父親犧牲時,我還不到3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沒什麼記憶,但我對兩件事情,記得特別清楚。”趙學芬説。

    第一件事,是父親給她和哥哥學武一人做了一件小軍服;第二件事,是父親犧牲後不久,她在龍泉寺看到了父親的靈柩。

    趙登禹犧牲後,遺體被就地草草掩埋,幾天後,陶然亭內龍泉寺的僧人們取出將軍遺體,盛殮于一上好棺材,暫厝于寺內。

    “父親犧牲後,母親有一次帶著我們去龍泉寺悼念父親,我還記得,在兩張寬寬的木凳上停放著一口黑亮亮的棺材,全家人在棺材前哭成一片。”趙學芬回憶説。她記得,當時,思念父親心切的母親,非要打開棺材再看父親最後一眼,但龍泉寺的方丈安慰説:趙將軍沒有死,他的靈柩放在龍泉寺後,大家晚上還能聽見趙將軍練兵的聲音,他還活著。

    趙學芬後來一直在努力還原父親犧牲時的細節,她找到很多史料,也找到父親犧牲時陪伴在旁的衛兵,“當時日本人獲得漢姦提供的資訊後,做了充分準備,襲擊了我父親。父親受重傷後,告訴隨員,説他不會好了,還説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什麼悲傷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她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

    趙登禹的靈柩,被龍泉寺的僧人一直秘密守護九年。僧人們怕棺木朽腐,每年給棺材上漆,那棺材一直保持幹凈锃亮。

    1946年7月28日,就在趙登禹殉國九年後,由李宗仁、孫連仲將軍代表國民政府,在北平中山公園為佟麟閣、趙登禹將軍隆重舉行國葬,29日,趙登禹將軍靈柩由龍泉寺起靈,人們護送至盧溝橋西道鐵路橋側的山坡上安葬。當時趙家人尚流落在外,將軍國葬時,一個親屬都沒有。佟麟閣、趙登禹兩家關係好,佟麟閣的兒子佟兵給趙登禹打幡。

    趙登禹的墓地離盧溝橋僅兩公里,趙學芬説:“他還在守護著盧溝橋。”

    關鍵詞:長城

    在“七七事變”之前,趙登禹曾因長城抗戰家喻戶曉。趙學芬曾多次到訪父親曾經浴血殺敵的長城舊戰場,當地老鄉一聽是趙將軍的女兒來了,特別激動,拉著她的手説:“您父親是大英雄!來,我帶您到您父親當年大刀砍鬼子的地方去看看!”

    趙學芬對父親更豐富更深刻的記憶,來自她長大之後對父親的尋找,“以前關于我父親的資料很零散,家裏也沒什麼收藏,連照片都沒幾張,自己聽説過一些,不知是真是假,我想這樣不行啊,我就下決心把父親的資料盡可能找齊……”

    她身體不好,工作繁重,但一有時間就盡可能搜尋父親的資料--走訪見證歷史的老人,包括父親的舊部,走了全國多地的檔案館、圖書館和報庫,用幾年時間,係統了整理了父親的史料。

    這是父女倆穿越時空的對話。在“尋找”父親的過程中,趙學芬對父親也越來越了解,越來越理解。有時,她手撫記載著父親往事的史料,遙想父親的不易與努力、大義與犧牲,不由熱淚盈眶。

    她告訴記者,父親趙登禹山東農家出身,從小習武,後來到陜西馮玉祥部隊從軍,“在一次訓練時,馮玉祥聽説我父親武藝了得,令他與自己比試摔跤,結果我父親將馮玉祥連摔三跤,馮玉祥雖然被摔倒,但很高興,讓我父親到身邊當了衛士。”

    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西北軍被改編,已經是師長的趙登禹被“縮”為旅長。“有人總是説我父親虧了,但他又怎麼會計較這種事呢?”趙學芬強調。

    趙登禹以旅長身份參加了1933年長城抗戰,一戰名震天下。當時日軍武器裝備遠勝中方,並佔據制高點,中國軍隊仰攻,損失慘重,趙登禹遂決定組織大刀隊夜襲日軍炮兵陣地摩天嶺,“日軍當時死傷慘重,腦袋滿地滾,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腦袋就掉了。當時我父親腿部受傷,仍親自帶隊進攻,他帶著兩把大刀,都砍得卷了刃,日本鬼子後來一聽29軍大刀隊就害怕,甚至專門做了鐵脖套,以防被砍頭……”

    趙學芬一直保存著兩張翻拍的趙登禹在喜峰口戰役期間的照片:一張是全身戎裝照,左腿打著白色繃帶,身左有一行小字注釋“左腿受傷後,自告奮勇,由左翼潘家口夜襲敵營之趙旅長登禹”,身右有一句趙登禹的話帶著引號“肢體受傷,是小紀念,戰死沙場,才算大紀念”;另一張是半身戎裝照,照片下的文字為“三十七師一百零九旅旅長新升一百三十二師師長趙登禹”,顯是剛被嘉獎提拔後攝作紀念。

    “我對長城,有著特殊的感情,看到長城,既激動,又難過。激動,是父親當年在這裏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難過,是當年他們打仗太艱難了……”趙學芬告訴記者,她有一次在長城邊的特殊感覺:就像自己跟著父親一起在打仗。

    因為修水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喜峰口長城淹沒于水下。趙學芬曾划船來到父親血戰過的地方,用手輕拂水面,心跳加速,熱淚長流。

    她説,父親給她的啟示是:“我們中國人,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再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要低頭,只要團結努力,都能克服!”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799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