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之處育忠誠
原標題:細微之處育忠誠
習主席曾在《之江新語》中寫到:“於細微處見精神,由細微處見品德,小事小節就是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我們的工作作風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
從話中感悟到,細微之處能夠反映人品,反映作風,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對軍人而言,細微之處不僅是作風養成的折射點,也是道德修養的立足點,從其言行之中,可以看出以何為榮、以何為恥的軍人忠誠度。軍隊係國家安危於一身,軍人在細微之處萬不能失了分寸。
注重細微之處,要防微杜漸。細微之處的關鍵作用,一方面“積善”成德,但另一方面“為惡”的反作用力也同樣明顯。比如一些官兵,無取捨接受外來文化,就會在不經意間被“普世價值”侵蝕;不主動拒絕信鬼拜神,就會影響篤信馬列主義的信念;生活中看重吃與玩,就會讓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滋生蔓延。這些行為,看似是官兵自身的修養、“小節”,但傳播出的是負能量,影響的是一隅風氣。長此以往,官兵可能會小黠大癡,信仰錯位,嚴重者會價值觀扭曲甚至道德淪喪,損害的是軍隊的形象和公信力。
注重細微之處,要以小而為。軍隊生活的細微之處體現的是軍人的內涵,例如早出操晚點名、衣服下襬要扎進褲腰、不準光背睡覺、飯前一支歌,等等。正是這些生活細節,培養了軍人嚴謹細緻的作風,促進了官兵對堅定信念、信仰的自我修行。
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不論做人、做事,都應當踏踏實實,拒絕浮躁。善於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注重細節,積小善以成大德,是有德行的人成長的普遍規律。周總理的高風亮節,與他數十年如一日地重視點滴養成分不開;雷鋒所具有的品質,正是在平時掃地、擦玻璃,扶老攜幼等細小的事情中形成的。軍人的道德修養,就要通過“慎微”,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逐漸培養出高尚的道德品質。
注重細微之處,要勤於修身。頭懸三尺,紀律為劍。軍人來自群眾,但祖國和人民所賦予的神聖使命,使其培養出特殊的本領,擁有特殊的身份,不同於一般群眾。處鬧市之中,心靜空明,這是定力;嚴守軍紀,盡職責義務,這是品格。拒腐蝕,永不沾,這是當代革命軍人道德品質的具體體現。歷史的重任,人民的重托,要求軍人必須獨善其身。
清朝前期的八旗兵,能徵慣戰、縱橫天下,統一了整個中國。但後來的清軍卻開始追求享樂,軍中許多將領“飽食終日、彈箏擊築、衣銳策肥”,官兵吸食鴉片,養尊處優,戰鬥力迅速衰退,號稱百萬精銳的軍隊成了一群烏合之眾。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竟在只有幾千人的外國侵略軍面前敗下陣來,不得不割地求和,教訓是足夠深刻的。
小事小節是面明鏡,善於從細微之處育忠誠,官兵要自覺修己心,正己身。這既是對使命的承諾,也是為自己築牢思想道德和黨紀軍法兩道防線。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