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2015年五大“最火”營養謠言發布 馬冠生解讀

2015年05月22日 13:50:52 來源: 新華健康

大會現場

    新華網5月22日消息 (劉映)“雞蛋增加心臟病風險”、“隔夜菜吃不得”……那些年你追過這些“養生雞湯”嗎?在5月20日由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指導,環球時報社、生命時報社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營養傳播大會”上,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冠生對2015年“最火”的五大營養謠言進行了權威解讀。

    營養謠言:傳播廣泛危害大

    很多謠言流傳甚廣、模棱兩口,特別是一些內容不完整的傳言,往往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如果不具備豐富的營養專業知識,很可能被其光鮮的外表欺騙。

    為了揪出那些曾經讓人“追”過的謠言,主辦方聯合新華網、39健康網、網易、社區手機報共同開展了2015年“營養謠言調查”。調查時間為5月7日-12日,共收到有效問卷39229票。調查發現,“雞蛋增加心臟病風險”、“無糖食品吃不胖”、“檸檬水抗癌”、“喝果蔬汁能減肥”、“隔夜菜吃不得”是傳播最為廣泛的五大營養謠言。

    馬冠生認為,此次調查暴露出我國網民營養健康素養低的特點,缺乏對營養謠言的辨識能力。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則認為,目前,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強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是提高公眾的健康水準的重要工作。慢病産生的危險因素比較多,包括年齡因素、遺傳因素,但是不合理的膳食、缺少體力活動和吸煙等是公認的、最重要的、可改變的致病因素。李長寧建議媒體、營養專家與公眾聯起手來,共同傳播正確的營養知識。

    五大謠言:逐個擊破

    馬冠生表示,健康營養領域謠言紛繁復雜,這些謠言既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也會嚴重影響到行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馬冠生對今年“最火”的五大營養謠言進行解讀:

    雞蛋增加心臟病風險:大家常常會發現吃自助餐時,餐桌上會留下很多雞蛋黃。很多人認為蛋黃中含有大量的膽固醇會傷害心臟,所以把蛋黃丟了,其實人體自身産的膽固醇遠高于食物中攝入的,而且血液中的膽固醇水準,它的影響因素實際上是非常復雜的。研究發現,蛋黃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膽鹼等有益于健康的成分。因此,丟掉蛋黃就是丟掉了營養。另外,還有哈佛大學的一些研究發現,每天吃一個雞蛋,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及中風的風險。澳大利亞也推薦每周6個雞蛋,應成為健康平衡的一部分。

    無糖食品吃不胖:把糖視作“萬肥之源”,這裏面也有一些誤解。首先,對于無糖食品的定義,不添加蔗糖的食物就認為是無糖食品。實際上對于中國人群來説,餅幹、麵包等甜點中含有不少糖分。同時,在很多無糖食品中,脂肪的含量也不低,因此,不應該把目光僅僅放在添加糖上,同樣重量的脂肪提供的能量幾乎是糖的一倍,更不應該忽視。

    檸檬水抗癌:檸檬的營養成分確實比較多,含有很多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單從維生素C的角度來説,同樣重量的青椒,其維生素C的含量是檸檬的3倍還多。很多權威研究都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多種癌症發生的危險性。需要注意的是“蔬菜和水果”,並非僅僅指某一種水果,尤其是通過泡水喝就能達到這樣的作用。

    喝果蔬汁能減肥:謠言的理由是每天6杯果蔬汁,喝一個月能減五六斤。評判身體的肥胖程度,主要靠體內脂肪來評估。果蔬汁含有一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只喝果蔬汁會引起營養不良的危險。控制體重還是要通過合理膳食、校正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做起。

    隔夜菜吃不得:這個理由是説隔夜菜會産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中國農業大學的范志紅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剩菜放入冰箱,24小時之後,發現其亞硝酸鹽含量差不多會翻倍。但如果要去算,吃多少這樣的隔夜菜才會對健康帶來負面作用?結論是結果差不多要吃30公斤隔夜菜。當然,還是盡量別吃隔夜菜,如果吃不完,可以提前分出一些放在冰箱,相對更安全、穩妥一些。

    專家支招:三招識破新媒體謠言

    謠言的生命力為何那麼強?馬冠生認為,一是營養與健康直接掛鉤,而食物營養健康謠言時不時“現身”襲擊公眾的心理底線;二是一些內容不完整的傳言和資訊問題流入社會,由于人們主觀意識的參與,資訊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形;三是正確、真實的營養資訊相對缺乏,容易讓一些謠言乘虛而入。謠言的擴散往往是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因此辟謠資訊出現得越早,謠言的擴散面就越小。

    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高公眾的營養素養更成為傳播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涂光晉教授説,隨著微博、微信、網站等新媒體的興起,新聞呈現出及時性、隨動性的特點。“人人都是記者”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資訊發布渠道的便捷讓公眾很方便地擁有了話語權,“知識鴻溝”不復存在,健康教育“知信行”的模式遇到了極大的挑戰。目前,健康傳播呈現出專業性強、解讀力弱的現象,面對良莠不齊的健康資訊,有的人偏聽偏信、有的人道聽途説、有的人以訛傳訛,引起了一場新的混戰。

    俗語説:“謠言止于智者”。面對各種精心包裝的謠言,涂光晉建議專家“開口説話”,媒體“借口説話”。而作為公眾,一定要擦亮雙眼,看到營養知識就多思考一分,一般從以下三步著手:首先,找到説法的出處;其次,驗證發言人的資質,看發言人研究的領域與自身的言論是否屬于同一領域;然後,研究同領域其他專家的説法,並進行比對,不可偏聽偏信。這一步驟能有效識別 “草莓致癌”、“無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識性謠言。

    現代營養學認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和膳食纖維是人體必需的七大營養素,植物化學物質也因為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執行會長王旭峰認為,正確的營養理念是“食物多樣、合理膳食、吃動平衡”,攝入五彩斑斕的食物,均衡補充各類營養素。為了提高公眾的抗謠能力,大會現場還啟動了“2015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活動,通過邀請權威專家與公眾面對面講營養等多種形式,傳播權威、正確的營養知識。

    

[責任編輯: 宮曉倩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2783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