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吳曼青:應對更嚴峻非傳統安全威脅 中國雷達將展現更透徹感知力
2012年11月13日 18:36:13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十八大·專訪)吳曼青代表:應對更嚴峻非傳統安全威脅 中國雷達將展現更透徹感知力

    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任沁沁)“作為信息化的傳感器,中國雷達將以更加透徹的感知,為指揮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實現‘看得更遠,看得更高,看得更清,看得更全面’,以應對日益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所長吳曼青13日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

    “無論是海洋、太空和網絡空間的安全,雷達作為探測裝備,都擔負着對目標進行管理、監視甚至控制的任務。”吳曼青説。

    隨着工業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國都面臨日益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恐怖主義挑戰、重大自然災害、戰略資源安全、網絡安全、跨國犯罪等諸多突發性事件已成為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嚴重威脅。

    吳曼青領銜的團隊通過創新突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推動雷達技術和公共安全産業實現跨越發展。

    由於技術手段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的中國西部大部分地區長期處於無高精度地圖的狀況。吳曼青僅用1年多時間,就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機載雷達測圖系統。該系統投入使用後,填補了該地區地圖空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雷達測繪技術的國家之一。

    “雷達技術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於雷達技術突破本身,而要為雷達尋找更為豐富的平台,發揮雷達更大的功用。”吳曼青説。

    他們自籌資金研製的某型雷達,成功觀測到“天宮”“神八”對接和分離,探測距離1800公里,連續跟蹤1300公里。

    吳曼青還將目光瞄準了浮空平台。如今,他的團隊已先後研發出包括中國第一個定型浮空器産品在內的系列産品,填補了中國相關領域的空白,部分産品先後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期間出色完成重點安保任務。

    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

    吳曼青説,這給予科技工作者極大鼓舞,“只有將目標定位在國家需要上,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技術創新才能迸發出最大活力,獲得奔騰不息的生命源泉”。

    “全球正迎來創新最為活躍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新一輪全球産業分工調整雙重機遇疊加,在‘關口前移’和‘版圖東移’的進程中,中國將承擔起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任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吳曼青&&。

    為適應新形勢,吳曼青引領團隊,前瞻布局了智能傳感、微系統、視頻感知、極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學等一批前沿技術,謀求産業與技術的深度融合、相互促進。他説:“中國科技工作者要提升創新自信,以全球視野布局或推動創新工作,思想上領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實踐上搶先一步,佔領世界科技的制高點。”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中國的機遇大於挑戰,已經具備跨越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吳曼青説。

    與此同時,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中,發達國家和後發國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指出,作為後發國家,中國應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有效借鑒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道路和經驗,少走彎路,在更高起點上實現趕超跨越。

    對此,吳曼青提出具體建議:基礎研究領域要瞄準國際前沿,主張自由探索、原始突破,主要投入以大師為引領的科研機構,科研成果要注重“滲透、擴散”;國家重大工程領域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主張任務導向、開放聯合,主要投入到重大項目,科技成果要注重“使命、時效”;産業技術領域要支撐國民經濟發展,主張效益導向、擇優競爭,主要投向創新主體企業,技術成果要注重“轉移、轉化”。

分享到:
( 編輯: 黃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