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春節聯絡感情
瓜子、年糕、橙、柑橘、糖果、汽水等等,這些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吃食,在物資不太豐富的年代,不但讓孩子們極為興奮,就連大人也甚是高興的。
除了有平日裏吃不到的東西外,能夠穿上新鞋襪,購置新衣服,也讓春節成為華僑孩子們盼望的理由。“平時我們上學都是穿校服,一年到頭也就等到春節才能買新衣服和新鞋子了。”對於兒時的林明炳來説,過年時全身換上新衣服,那感覺真是喜慶得不得了。
在每個傳統節日期間,當地的同鄉會都會舉行一系列的活動,召集華僑們聚在一起。而春節期間,同鄉會也會舉行新春團拜會,備置茶點招待各位同鄉。各家各戶攜妻帶子前往同鄉會館,喝茶聊天。“團拜會一般都會在早上的9時至11時舉行。一大早,父母們就會帶上家裏的老小,到同鄉會去,和其他老鄉説説話,熱鬧熱鬧。”林明炳説,春節的這次聚會,也成為華僑們聯絡感情、增加凝聚裏的一個好機會。
華僑也保留了家鄉給親朋好友過年分發“利是”(紅包)的傳統。“一般是長輩給小輩發‘利是’。沒有結婚的人,無論年紀多大,都不能給別人分發‘利是’。這些‘利是’可以是好幾百,也可以是幾塊錢,最重要是圖個吉利。”林明炳説。
華僑籍貫不同,習俗相互交融
馬來西亞的華僑以廣東、福建、海南的為多,在吉隆坡,華人很多。不同的籍貫,也有着不同的傳統習俗。但是由於大家都彼此熟絡,因此在長期的共處中,彼此的習俗卻也相互交融和影響。
大年初七,是廣東華僑所過的“人日”。這一天,這個城市的餐館都會爆滿,無論是哪人,華僑們都會攜家帶口,或者和朋友一起,到餐館聚餐。而聚餐必點的一道菜,就是魚生(生魚片)。這是過“人日”必吃的菜肴。
而大年初九,福建華僑則會舉行隆重的“拜天公”。這一天,無論是經濟條件如何,福建華僑都會備置飯菜,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吃酒。條件好一些的,便是殺豬宰羊,大擺筵席。
“這樣的習俗很像是我們海南的公期,到主人家中吃飯的人越多,人氣越旺,主人就越高興。”由於經常與福建的華僑往來,因此每年春節這天,林明炳和其他很多海南華僑都會到福建華僑朋友家吃酒,這也幾乎成為他們春節中的一個固定節目。
濃濃年味成追憶
在過去,由於很多華人都是生意人,或者打工者,因此華人們的春節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過了十五,人們才到店裏工作,或者去碼頭開工。”林明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隨着時代的變遷,很多華僑的後代也成為了當地的上班族,因此春節也只有3天的假期了。
“其實,在當時,華僑們過年一是為了將家鄉的傳統傳承下去,二則也真的是希望能夠有個節日,大家好好慶祝,吃一些平日裏吃不到的食物。”林明炳告訴記者,當時的很多華僑家中都會養一些雞,為一年中的眾多傳統節日準備。
如今,當年那春節可以吃雞肉、穿新衣所帶來的興奮感已經消失,年味也就淡了一些。“等到老人去世後,我們吃年夜飯的習俗依然保持,兄弟姐妹會在各自家中備置年夜飯,大家趁着除夕團圓。只是到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也不會規定一定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了。”在林明炳看來,在時間那不斷轉動的巨輪之下,這樣的變化也是無可抗拒的。而當年那些令人興奮的心情,那充滿喜慶的情緒,那喧嘩熱鬧的畫面,唯有藏留於心,成為偶爾與後生們談起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