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利班2010年公布視頻中的伯格達爾。

塔利班2009年公布一段伯格達爾被俘後的視頻。
3 13年宿敵的握手
5月27日,卡塔爾埃米爾與奧巴馬政府通話後,雙方到了敲定換俘行動細節的時刻。
岳剛説,這次交換戰俘比較特殊,不是國與國之間,而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武裝組織,因此無邊境線和作戰分界線作為交換戰俘地點,因此這次交換地點選在人跡罕至的塔利班活動地點。
5月28日,美國和塔利班談判團隊達成初步換俘協議。29日,卡塔爾方面人員抵達關塔那摩監獄,等待“接收”塔利班囚犯。岳剛解釋説,交換戰俘時一般要有第三方監督,例如以色列用千人換回大兵沙利特時,後者就被哈馬斯移交給埃及情報機構。
而在塔利班方面,他們將伯格達爾安置在巴基斯坦一處安全的地方。塔利班需要選擇一條安全路徑護送伯格達爾穿越邊境,美方則需確保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方面的安全部隊讓塔利班車隊通行。
一名美軍高官透露,美軍甚至為此封鎖了阿巴邊境的領空,以免“不明真相”的己方或盟國軍隊攻擊塔利班車隊。
而塔利班也要考慮安全的換俘地點,兩方直接會面並非全無風險。畢竟已交戰13年。
據悉,塔利班提出要求,可以與美方指揮官直接通話,説明何時何地換俘,但美方指揮官不可以直接與塔利班通話。
時間日益迫近,五角大樓一些官員甚至懷疑塔利班是否會按計劃執行,而卡塔爾方面也很緊張。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研究員周晨鳴認為,交換戰俘是重大政治事件,如果出現反悔,帶來的政治後果不可預計。
換俘的日子終於到了,5月31日早上,塔利班電話通知美方指揮官,派一架直升機前往阿富汗東部某地會面。
很快,一架搭載特種部隊士兵的美軍直升機從基地起飛,飛赴指定地點。抵達預定地後,直升機先是在上空盤旋,排除伏擊可能性後,才緩緩降落,塔利班方面十餘人已等候多時。這個場景出現在塔利班事後公布的視頻上。
交戰13年的宿敵碰面,雙方都小心翼翼地靠近對方。美國媒體報道,在面對面約30秒後,雙方快速握手,美方根據照片對比,驗明是伯格達爾本人。之後,美方人員迅速告知在多哈使館的談判小組。
在登機前,美方人員還拍打檢查了伯格達爾身上是否被攜帶炸藥和武器等危險品,檢查無異樣後,他們登上直升機,起飛離開。在飛機上,伯格達爾在紙上寫下“SF”兩個字母問對方是否是特別行動隊,營救人員回答,“是的,我們找你很久了”。此時,伯格達爾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在直升機上失聲痛哭。
與此同時,美國駐多哈使館立即通知關塔那摩監獄,將5名塔利班人員交給卡塔爾方面。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裏,5人都將待在卡塔爾,並接受美國和卡塔爾的雙重監管,確保其再無涉恐怖主義行為。
4 不可外泄的秘密
有關這場漫長談判的細節可謂高度機密,事後有關這場行動的有限細節均由匿名美國官員透露,但他們均未得到官方授權談及此事。
不僅官方如此,參與此事的民間組織和伯格達爾的家人亦三緘其口。幾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釋放伯格達爾的“支持鮑”組織核心人員凱特·阿利亞對新京報記者&&,他們與軍方媒體事務負責人達成協定,不能接受媒體採訪談及釋放伯格達爾一事。
這名負責媒體事務的軍官是愛達荷州國民警衛隊公共事務辦公室的馬薩諾,要採訪伯格達爾家人必須要通過他。馬薩諾上校對新京報記者&&,伯格達爾的家人現在不能接受採訪,因為他們要説的都在發布會上講過了。
周晨鳴也&&,關於換俘內幕,美國軍方與伯格達爾家人應有保密協議,甚至可能被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一段時間,在媒體高度關注的背景下,一些軍方內情不可外泄。
據悉,獲釋的5名塔利班人員已與家人團聚,但伯格達爾仍在美軍駐德國軍隊醫院裏調理身體。周晨鳴説,戰俘回國後一般都會做甄別過程,確定戰俘有無叛國行為。岳剛也認為,換俘後,伯格達爾被送到德國隔離起來,應該是要做一些調查和善後工作。
■ 爭議
拯救“逃兵”是否值得?
換俘雖然順利完成,但事情卻遠未結束,最大的爭議是伯格達爾是否是逃兵。
《紐約時報》援引一名前軍方官員的話報道,伯格達爾被俘時,沒有攜帶任何武器。這名前軍官稱,伯格達爾偷偷溜出位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基地,還留下紙條,稱已經厭倦了軍隊和戰爭。
伯格達爾當年的戰友內森也稱,“我們這個戰鬥隊的所有人員都得到命令,不得談論伯格達爾的情況,以免他遭受危險。現在他安全了,該説出真相了。真相是,他是逃兵,戰友為追查他的下落而殉職。”
另一位戰友薩頓也回憶説,在伯格達爾失蹤前幾天,“他問我們在山裏迷路是什麼感覺,他還問我步行能不能到印度,當時我們以為他在開玩笑。”據悉,23歲的伯格達爾在離開基地時,留下頭盔和步槍,只帶着筆記本和指南針。
同年,美軍在阿富汗進行了大規模的搜尋工作,6名美軍因此喪生。這讓一些軍人不認同用5名塔利班要員來交換伯格達爾。
科迪·福爾來自伯格達爾所在的部隊,“他心甘情願並早有預謀地離開了他的戰友。如果他沒開小差,那些士兵就不會喪命。”
在薩頓和科迪看來,伯格達爾決不能因為被俘5年就成了英雄,他必須接受軍事法庭審判,“我覺得他應該向軍事法庭解釋臨陣脫逃的事,因為他確實做了,而且早有預謀。”
英國《每日電訊報》還披露了伯格達爾被俘後的情況,他不僅喜歡上阿富汗綠茶,還學會當地語言普什圖語和達利語,甚至英語都已不甚流利了。這讓他“已變節”的説法塵囂甚上。
對於種種指責,美國軍方高層3日説,針對有關伯格達爾擅自離隊後遭塔利班俘虜的説法,軍方將展開調查。按照美軍規定,如果罪名成立,伯格達爾可能會被開除軍籍,並面臨監禁。
向塔利班妥協輸贏幾何?
對於此事,美國民眾和政客的聲音呈現分水嶺,一些民眾同情伯格達爾的遭遇,認為應該讓大兵回家,五角大樓方面和奧巴馬政府也稱,此舉因為“美國不放棄任何一個士兵”。
但另一方面,很多軍人對換回伯格達爾並不買賬,國會議員們更是對此事強烈不滿。一些共和黨議員認為,奧巴馬違反國防授權法規定,沒有在換囚前事先通知國會。還有議員更直言,用5名塔利班高層換回“逃兵”伯格達爾,無異於放虎歸山。
這種局面恐怕是奧巴馬政府沒預料到的,岳剛認為,奧巴馬此次換俘有政治考量,一方面借此穩定民意支持率,因為國會選舉將近。另一方面,美國要從阿富汗撤軍,與塔利班繼續對峙沒好處。另外,分析人士認為,這次成功的談判,也可能為阿政府及美軍與塔利班新的和談奠定基礎,而塔利班也可以借機“洗白”自己的恐怖組織身份。
周晨鳴也&&,此次換俘政治意義大於交換本身,可能標誌美國對塔利班政策有一定調整,向塔利班釋放友好信號,未來將其納入到政治談判構架中。
但是,與恐怖組織妥協,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岳剛説,塔利班高層至今未改變反美立場,這次換回5名高官,可能在助長塔利班的氣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換囚事件後,連藏匿多年的塔利班最高領導人奧馬爾也罕見“發聲”,歡呼塔利班的勝利。
觀察人士認為,塔利班的這次“勝利”,很有可能助長其對阿富汗安全部隊的攻勢,讓即將誕生新總統的阿富汗面臨更大安全壓力。若如此,不僅會惡化美阿關係,更可能讓美國打了13年的阿富汗戰爭,落得個“虎頭蛇尾”,給批評者留下更多“口實”。
記者 王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