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在異鄉非異客 在滬過個溫情年

2021年02月18日 07:46:4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2月18日電(記者吳振東、郭敬丹)不能在自家老房子裏過年,對上海市民葉阿姨來説,還是40年來頭一回。

  但比起遺憾,更多的是高興和期盼。她所居住的上海市普陀區曹楊一村,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工人新村。如今,70歲高齡的房子迎來徹底改造,將在不改歷史風貌基礎上保障居住功能齊全。為配合施工,葉阿姨等千余戶居民在政府幫助下在外租房作為過渡,預計今年7月就可陸續回搬。

  為讓居民盡快住進“新居”,施工在春節假期也沒停下,改造工地上多了一群沒有返鄉、晝夜忙碌的“原年人”。“他們不能回老家過年,是為了我們。”葉阿姨看著孩子輩的工人,心生感激,除夕一早就和老鄰居們相約在曹楊新村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志願者一起包餃子、寫福字,給工人們送去新春祝福。

  “工人們不少是北方人,都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我們給他們多做些,既表達作為居民的謝意,也讓他們的工地新年更有年味。”曹楊一村居民潘金華説。

  曹楊一村居民和小區志願者為留滬工人送來富有上海特色的年夜飯。(曹楊新村街道供圖)

  居民楊永椿是曹楊新村街道老年書法協會會長,在紅紙上寫下的每一個“福”字、每一句吉祥話都飽含心意。寫完後,他送到工地,和工人們一起將其貼在了工棚上。

  “今年春節很特別,沒想到上海老百姓這麼惦記我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老家江蘇鹽城的電工師傅王正兵端著餃子笑著説。

  曹楊一村居民和留滬工人一起貼春聯。(曹楊新村街道供圖)

  身在異鄉非異客,留滬過個溫情年。記者看到,怎麼讓留滬過年的人感受年味,成為特殊時期上海政府部門、高校、企事業單位心心念念的“大事”。

  顏廷花是上海市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的一名外地來滬社區保潔員,三年沒返鄉過年的她原本要回去和親屬共度新年,在看到上海發出“留滬過年”倡議後,她感到居民區清潔、防疫依然責任重大,便改變主意,決定做個“原年人”。

  街道幹部知道她的情況後,專門為她送上一份“春節大禮包”,蔬菜、肉、魚、蛋等足夠她吃上好幾天。“這下我更安心,家人也更放心了。”顏廷花説。

  顏廷花收到的“大禮包”,實際來自另一群“守滬”者——芷江菜場的商戶們。在菜場管理方發出留滬倡議後,眾多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外地商戶積極響應,並捐出部分自家商品,為和自己一樣“守滬”的外來務工人員送上一份新年禮。

  “我們的民生工作離不開外地來滬工作者,希望這些帶著溫度的大禮包,能讓‘守滬族’一同過個溫馨年。”芷江西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柯琪表示,外地商戶捐贈的商品將優先提供外地來滬工作者、社區獨居老人等群體。

  對大學生而言,過年最想念的除了家人,大概就是“家”的味道。紅燒獅子頭、小雞燉蘑菇、剁椒魚頭、辣子雞、粉蒸魚、把子肉……這是華東理工大學根據留校學生生源地資訊特別推出的春節功能表,留校期間過生日的學生還可免費吃上名為“年年有魚”或“牛氣衝天”的年味生日面。“既加料又加感情,得為學校點個讚。”有學生表示。

  同時,利用留校過年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體驗和學習,也是不少上海高校的共同“節目”。在同濟大學,師生一起捏面人、制臉譜、寫書法、做香包、做中國結,還組織“紅色濟憶”寒假城市徒步活動,把學生帶進上海各處紅色地標,浸潤式體驗紅色文化;華東政法大學組織留校過年的學生歡聚一堂,剪窗花、寫春聯,互贈祝福。“就像在家一樣,很開心,很溫暖。”來自新疆的木熱阿迪力説。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49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