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博士不唯論文” 也是一種賦能增效
2019-04-24 09:36:20 來源: 羊城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日前,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準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4月22日新京報)

  在公眾眼中,博士體面光鮮、擁有錦繡前程;然而,不少高校要求博士在高檔次刊物上發表兩篇左右的論文,讓許多博士為之發愁。發不了論文畢不了業,拿不到博士學位;一些博士因為完成不了論文發表的任務,不得不推遲畢業。

  作為知識界的精英,一些博士並非寫不出好文章,而是難以發表在高檔次刊物上。在供求失衡的格局下,文科博士生在C刊上發表論文的競爭很激烈,怎麼辦?拼學校、拼導師便成為論文發表的一種亂象,同樣一篇文章,博士生所在的學校名氣越大、導師在學術圈和社會上的聲望越高,論文發表的概率也就越高。

  當學術評價“唯論文”,難免會産生畸形的利益鏈:少數深諳論文寫作和發表套路的博士生,不僅能很“高産”,還能將論文寫作和發表作為一種社會交換和利益變現的工具;一些學術期刊則成為“香餑餑”,向博士生們收取版面費,僧多粥少之下,難免滋生腐敗;部分學術期刊的工作人員,享受了稀缺資源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好處,成為高校師生們想方設法迎合和討好的人物。

  學術説到底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需要博士生們靜得下心來、坐得住冷板凳。可是,在“唯論文”指揮棒的裹挾下,當論文發表成為一個關鍵性的評價指標,許多高校就難免陷入了單一化評價的窠臼之中。更何況,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不同的學科、專業,在論文發表上難度不同,有的博士輕輕松松就能畢業,有的博士拼盡了全力卻依然難以達到學校規定的畢業要求。“博士唯論文”的緊箍咒固然讓論文數量不少,卻並不意味著論文高品質,甚至還助産了一些學術垃圾。

  學術研究需要時間的積淀,需要慢工出細活,需要手與心相連。敢為天下先的清華大學,率先實行“博士不唯論文”,既尊重了學科特點和差異,又創新了學術評價體係、凈化了學術圈生態。這或許會讓學校在論文發表數量上沒有那麼耀眼,卻並不意味著學校不能出産更加多元化的高品質學術創新成果。(楊朝清)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民閱讀書香濃
全民閱讀書香濃
玉龍雪山風光無限
玉龍雪山風光無限
世界園林巡禮——比利時拜加登城堡
世界園林巡禮——比利時拜加登城堡
故宮“藏寶圖”| 通往故宮最美的春天
故宮“藏寶圖”| 通往故宮最美的春天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40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