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莫到就診難,方念醫生好
2019-01-25 08:39:03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進入深冬,病毒性流感迎來高發期。從媒體報道來看,北京、杭州等多地的醫院裏,兒科人滿為患,有的醫生一天要看近百個患兒。即便是急診,都要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有家長發朋友圈稱,淩晨1點多,還有100多人在排號。為了緩解緊張情況,兒科醫生和護士滿負荷運轉,北京已要求兒科急診24小時開放,實行專家24小時聽班制度。

  近些年,這樣的場景頻頻上演。家長們的焦急心情可以理解,醫務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值得尊敬,但兒科醫生短缺的現狀更需要重視。據統計,我國兒科醫生的缺口近9萬人,每千名0至14歲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名,而美國是1.6名。病患多、醫生少的現實,讓又忙又累成了執業兒科醫生的工作常態,甚至醫生因連續工作而暈倒在走廊的新聞都不時出現。放眼醫院中,家長們心急如焚的表情、孩子們斷斷續續的哭聲著實令人揪心,但許多網友在表示同情之余,也直截了當地反問,“那些動輒對醫生大呼小叫的家長,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有這一天”。

  這樣的詰問盡管刺耳,但在某種程度上發人深省。雖然今天兒科醫生荒的出現,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比如,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醫學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兒科專業;比如,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社會上對兒科的就診需求大幅增加,但執業環境變差無疑是兒科醫生供需矛盾爆發的重要緣由。其中症結不難理解,幼兒本就難以準確描述病情,一旦不舒服更難以保持鎮靜,動輒哭鬧喊叫,無疑會讓愛子心切的家長們變得格外敏感。而真真假假的社會輿論,讓一些父母對醫生有著天然的不信任。種種因素疊加起來,就總有一些家長在就診中失去理智,出口傷人甚至拳腳相向。雖然這些是極端個案,但“醫鬧”案例很容易掀起輿論風波,讓本來想學兒科的學生卻步,讓工作在兒科的醫生傷心。當“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産科,千萬別幹小兒科”成為醫生圈的共識,那麼,所有人都將為“醫鬧”的不理智買單。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會生病,兒科受不受醫學生待見,其實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我們不能等到沒有兒科醫生可看的時候,才想起兒科醫生的珍貴,才省思自己的行為。補齊兒科醫生的數量缺口,或許是個係統工程,需要更多宏觀調控,但構建良好的執業環境是當務之急,也是廣大家長可以參與其中的。首要一點,對于“醫鬧”,醫院和相關部門必須動真格。倘若總是以調解代替追責,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麼,這樣的“理解”無異于“縱容”,永遠都不會産生震懾作用。另一方面,廣大家長應該在平時就診時,對醫生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戾氣。實際上,許多醫生的要求並不高,給一個微笑、説一聲謝謝、多一分寬容,便足以讓他們感到欣慰。將心比心,當家長們信任醫生、配合醫生,白衣天使又怎會不全力以赴呢?

  “健康中國”,這既是國家戰略,又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對“醫生荒”的隱患視若無睹。重新讓醫生職業成為香餑餑,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穿上“白大褂”,有賴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有賴于全社會的點滴行動。期盼眼下這場兒科醫生荒能夠觸動更多人去思考、去改變,而這是對所有人負責。(鮑南)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 “小醜醫生”用幽默緩解病痛
    “小醜醫生”給人們的啟示,還在于醫者也可以善用幽默的力量,讓患者有一個更放松、更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病痛,這對醫患雙方來説都是大有裨益。
    2019-01-18 09:16:14
  • 從自報“我是醫生”品味醫者仁心
    樂于助人,敢于擔當,專業過硬,低調謙虛,這是我從余醫生一句“我是醫生”的自報家門中品味出的美德。
    2018-09-22 08:50:01
  • 醫保控費壓力不該一味傳導給醫生
    不管設計一個科學的醫保付費制度有多難,都不該將壓力傳導給醫生,不該讓本就辛苦工作的醫生內心流淚。
    2018-07-06 08:34:25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深夜巡查確保春運安全
深夜巡查確保春運安全
春節紅燈籠小年夜點亮長安街
春節紅燈籠小年夜點亮長安街
春運路上的藏族姐妹
春運路上的藏族姐妹
忙碌的臨客餐車
忙碌的臨客餐車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03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