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半月談 | “網”住老年人!
2020-12-21 13:13:06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如果廉頗來到這個時代,考察他能力的指標可能不再是飯量,而是流量。

  當老年人面對視力和腦力衰減的自然趨勢,能順利玩轉線上支付、健康碼、乘車碼,已成為判斷他們“人老心不老”的重要標準。一些不甘遲暮的“老頑童”已先行一步,化身虛擬世界的“弄潮人”:他們拍攝視頻、制作酷炫的動圖,盡管在年輕人看來“土味”大于“潮流”;他們徵戰電競遊戲賽場,盡管有時分不清血條和藍條、打著遊戲也會睡著;在大字號的手機螢幕上,他們奮力創作與網絡時代不脫節的內容,激蕩老年人的網絡江湖。

  然而,在移動互聯時代,越來越多普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這些問題:“你幫我看看我的健康碼在哪裏”“這個優惠一定要用手機注冊才行嗎”“你們在手機上種樹養雞是怎麼回事呀”……數字化車輪滾滾向前,碾壓過後,是當下中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老齡化“數字鴻溝”“數字孤島”“數字難民”。這種情況在疫情期間凸顯,部分“無碼老人”只能閉門家中,成為網絡社會“新留守”。

  在老年人面對數字社會的種種“無語凝噎”與“困獸猶鬥”中,網絡社會如何“網”住老年人,讓他們在享受均等數字化服務的同時,繼續為社會為時代貢獻老年智慧,是國家現代化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

  上篇:廉頗老矣,尚能“網”否

  ——被追捧又被忽視的老年網絡江湖

  “有個60歲的大爺在打網絡遊戲,這是真的嗎?”知識社區裏,有網友提出疑問。

  這也是不少人第一次聽説60歲電競主播“疾風大爺”時的反應。有網友專門仔細分辨視頻中大爺最細微的動作,“放技能時左手都沒動”,試圖證明60歲還能打遊戲只是炒作的謊言。為此,“疾風大爺”的抖音賬號置頂視頻特別拍攝了大爺打遊戲時的全景,用清晰的手部動作證明“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回應外界關于“代打”的質疑。

  “康康爺爺”展示時尚穿搭。受訪者供圖

  白發“網紅”,不只是傳説

  你可以把這種質疑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驚嘆與肯定。但在“疾風大爺”潘大爺本人看來,遊戲裏的“祖安”式語言攻擊、外界對他技術的爭議都不那麼重要。

  他不怯于承認年齡帶來的弱點:打遊戲時間長了會腰痛,眼神也不那麼好使了,遊戲中小兵剩余的血條常常看不太清,為了看網友發的彈幕還特地買了放大鏡。“反正他們到了我這年齡,就知道我玩得好不好了。”潘大爺説。

  2019年11月,孫子劉二弟將潘大爺玩網遊的視頻錄下來並發在抖音上,獲得了近20萬點讚,“疾風大爺”的名號由此打響。目前,由孫子幫忙打理的抖音號粉絲數已突破百萬。

  “一個老頭玩遊戲有什麼好看的?”潘大爺常笑著説。

  事實上,在滿溢年輕氣息的網絡社區中,偶然亮相的老年角色往往會收獲一時無兩的風頭。2020年4月,一條《我90歲了可以來B站做UP主嗎?》的視頻出現在不少人的B站首頁,90歲的江敏慈這位真正意義上的“阿婆主”(UP主諧音)也一炮走紅。

  視頻發布第二天,江敏慈一覺醒來,發現播放量超過了200萬。這一切源于疫情期間的一次對話。一天,看到“宅家抗疫”的孫子對著電腦有説有笑,江敏慈産生了好奇。瀏覽了各類視頻後,她突發奇想:如果把多年的人生經歷也做成視頻,那不就相當于完成了自己一直想做的自傳嗎?

  起初家人並不理解,覺得江敏慈年紀太大不適合折騰。江奶奶犯了倔勁,她的B站賬號名字偏偏叫“敏慈不老”,第一期的主題就是:“説我年紀太大不行,那我就問問B站、問問網友,我行不行?”

  “行!”除了整齊劃一的彈幕,近40萬的粉絲數也給出了響亮的答案。大量網友在留言中表示歡迎並讚嘆奶奶勇于嘗試的精神,“祝奶奶身體健康”的彈幕常佔據整個螢幕。

  活成年老後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92歲的周玲足以稱得上是初代老年網紅了。早在部落格時代,她就以“摩登老太”的名號活躍在圈中,分享文字、照片與視頻,不少部落格文章點擊量破百萬。

  80歲開始學習電腦,90歲學作詩,蘋果手機從第四代一路用到第十代。雖然部落格已漸漸退出瞬息萬變的網絡舞臺,但周玲“弄潮人”的身份未變。現在的她,依然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創作的詩詞、翻唱的歌曲。

  83歲的抖音“穿搭”博主康康爺爺衣著時尚,令不少年輕人都望塵莫及,被其粉絲稱讚“活成了年老後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是什麼讓這些老人依然在網絡世界裏煥發風採?我們試圖找到這些“網癮老年”的養成秘訣:

  ——成就感:從被需要中收獲快樂

  “雖然退休了,但感覺比在退休前更被別人需要,我感受到一種快樂。”68歲的楊福根是一名老年微視頻達人,在一款制作、分享微視頻的App裏,有超過9萬名粉絲,他同時是微視頻制作的一名公益講師,每天都要線上值班3小時,為全國各地的網友們上課、答疑解惑。他的學生中,很多是和他年齡相倣的老人。

  楊福根説,教學時間外,他還會為社區裏的興趣小組做舞臺表演背景。“經常有小組隊長和我説,楊老師你一般般水準就好了,不要做得太好看,不然大家都去看視頻不看我們表演了。”對此楊福根頗為自豪。

  逗拍創始人嚴華培發現,中老年群體不僅是忠誠用戶,而且付費意願很高。“這些用戶平時買菜可能對幾塊錢都很敏感,但買會員卻很舍得。他們制作了特效視頻後發朋友圈,會有一堆親朋好友來問是怎麼做的,這時候用戶就會馬上充會員,幫親朋好友都做一遍,收獲滿足感。”

  ——目標性:老驥伏櫪、志在千裏

  “我愛學習,看見別人有個什麼新花樣,我就想學。一般來説,只要想學我都能學會!”周玲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十分自信。

  不少人氣高漲的老年網紅,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80歲新晉作家楊本芬剛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秋園》。她的二女兒章紅試著把《秋園》手稿內容發在論壇後,很快得到不少網友回帖支援。倍感溫暖的楊本芬覺得要親自回帖才對得起粉絲,決心要學會用電腦,開始拜托女兒教自己。楊本芬回憶説:“那種心情就像小學生努力爭取100分一樣。”

  “疾風大爺”説,自己玩網遊就是希望能打到黃金段位,“想知道上了黃金以後,遊戲的操作體驗會是啥樣,如果能在黃金段位裏操作得遊刃有余,還想再往上衝。”

  ——好心態:不恥下問、追求快樂

  在使用數位産品時,困難在所難免。收到家人送的運動手環時,周玲不懂如何連接手機,便專門去手機店請教工作人員。同樣,由于女兒在外地工作,楊福根也常在遇到問題時去請教店員。

  “學無止境、達者為師,我從來不會因為向人請教而感到不好意思,還要感謝別人誠心教我。”周玲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謝立黎認為,能更好駕馭網絡的老年人往往有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並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意願。同時,同齡朋友的壓力和帶動、家庭的支援和社區、老年大學、公益組織等培訓也起到重要作用。

  “有的老人覺得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很喪氣,但我覺得人活著就要高高興興的,愁眉苦臉也是一天,開開心心也是一天。日子怎麼過都是過,為什麼不活得精彩一些呢?”周玲説。

  讓“銀發潮人”走得更遠

  拉羅什富科説:“當我們變老時,我們同時變得更愚蠢和聰明。”事實上,在熟練掌握虛擬世界復雜技巧和規則前,老年“衝浪者”們往往長時間在“變笨”的自我否定中徘徊。

  逗拍首席運營官郭海興介紹,逗拍裏40歲以上用戶佔比超過41%,App新開設的教學板塊正是為這些中老年用戶打造。在他展示的課程反饋裏,“笨”是最常出現的字眼。“沒想到我這個笨人也能學會”“連我們這些沒文化的也可以拍出來好看的視頻”……這些興奮卻又些許卑微的用戶反饋中,似乎映射出他們以往曾因不擅于使用手機和網絡,而遭遇一次次的外界和自我否定。

  目前,老年人網絡參與正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第4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50歲以上網民群體佔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60歲以上網民近1億。

  “個人的社會網絡類似于將石子投入水面後泛起的漣漪。到了老年期,社會關係會由外向內一層一層地萎縮,而適當使用互聯網有助于延緩老年人社會網絡萎縮過程,有助于維持其朋友網絡、家人網絡。”謝立黎認為,適度的網絡接觸對老年個體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具有促進作用。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説,老年人觸網、入網,有助于縮小數字鴻溝,有助于社會公平提升,可以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促進社會和諧。

  在一場論壇上,嚴華培展示了最受中老年用戶歡迎的視頻特效:顏色鮮艷的山水、花鳥模板中,用戶的臉嵌在風景中閃動,或是通過視頻摳圖出現在《西遊記》《還珠格格》等影視劇的畫面中。在大部分年輕人看來,這些視頻顯得“土味”十足甚至有些“鬼畜”。

  “這種畫風年輕人可能不喜歡,但只要有人喜歡、有人傳播,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嚴華培在解釋為何公司要轉型聚焦中老年流量時,從需求端進行了分析。

  中篇:數字治理不能忘了老人

  目前來看,“白發網紅”畢竟是少數。不會掃健康碼寸步難行,不願觸網甘當孤家寡人,想用智能手機卻沒人教……大多數老年人面對的這道數字鴻溝,既是技術鴻溝,也是關係鴻溝、情感鴻溝、文化鴻溝。

  一些老年人成為網絡時代“新留守”,他們中有完全不信任網絡的,也有根本沒動力觸網的,還有想觸網但玩不溜的。他們參與網絡社會存在諸多不便、疏離和脫節。

  吳興區飛英街道米行街社區普查人員指導一名孤寡老人在家中使用電子採集設備完成人口普查簽名。

  老人與網,隔著不信任的墻

  55歲的金阿姨從大理偏遠農村來到昆明當保潔員。她一直用老年機,直到今年10月在兒子小林的鼓勵下,才勉強使用智能機。

  小林教會金阿姨使用的第一個社交軟件是微信。兒子在江蘇工作,平時很難與母親見面。“教會媽媽用微信,最大的目的就是能用視頻聊天。”小林説。

  讓小林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母親學會用微信不到一個月後,就嚷嚷“微信微信,微微一信”“上面花樣多”,並果斷放棄使用智能手機,重新用起了老人機。金阿姨解釋,自己平時工作忙,用老人機就能跟兒子打電話,根本用不到智能機,而且沒那麼多朋友可聊,玩微信浪費時間。

  金阿姨之所以對微信心存芥蒂,是因為她的同事曾經在微信上添加陌生人為好友,對方以辦信用卡收手續費的名義騙取了1250元。這讓金阿姨認定玩微信存在風險。

  像金阿姨一樣不相信網絡世界的老年人不在少數。他們上網意願和需求並不強烈,對網絡的印象以負面為主,對網絡持保守甚至排斥態度。“很多老人認識不到網絡帶來的便利,也就沒有動力去學。”蘇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成良説。

  80歲的楊本芬生活在南昌的一個工廠小區。“我周圍有十幾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常常圍坐在樹蔭下的石桌旁交談,她們互相傳遞關于柴米油鹽的消息,超市哪天搞活動,什麼東西打折,然後她們為便宜兩毛錢一斤的菜相約乘很遠的公交車去買。如果你和她們談網絡,就如一個瘋子講話,會讓大家感到莫名其妙。家務事已經夠煩瑣了,她們無暇顧及其他。”楊本芬説,這些老人的手機就是用來接電話,被告知兒孫們會不會回家吃飯。

  “最近居委會來人口普查,我發現有老人在簽名時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對于這些老人來説,網絡是不相幹的世界。他們既無力也沒有意願涉足其間,他們需要應對的是真實的生活。”楊本芬説,不少老人覺得網絡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這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新知識。

  苦衷:我想學,可誰教呢?

  很多地區開設了老年人智能手機學習班,除了教會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機生成健康碼、進行電子支付外,還講授短視頻拍攝、編輯技巧,讓老年人也能和年輕人一樣享受數字生活帶來的樂趣。

  江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劉言是江西老年大學智能手機培訓班的老師,開班6年間,擁有許多銀發粉絲。他坦言,很多老人是在子女那碰壁後才成為他的學生。“不少學員告訴我,因為年紀大了容易忘記事情,一些簡單的功能總是要重復地去問子女,次數多了,子女不一定有耐心教。到最後,老人也不好意思再問了。”

  劉言的學生是幸運的,能正兒八經報班學習使用智能機,但更多老人就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或者向同齡人中的“先行者”請教。

  老年人學會使用智能機並非易事。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于寧認為,老年人由于身心特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原因,接受新資訊、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較弱,速度較慢,對智能設備與智慧生活的適應過程比年輕人慢,尤其是高齡老人遇到的困難相對更多。部分科技産品並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場景和智能水準,往往操作起來非常復雜,導致老年人産生抵觸情緒放棄繼續學習和使用。

  作家陸天明認為,在老年人融入網絡社會這件事上,家庭責任是第一位的。“年輕人基本都擅長用手機上網,但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有耐心去教。我在公共場合發起關于智能設備的求助,通常能得到熱情的反饋,這説明社會並沒有排斥老年人去使用網絡。因此,呼吁社會去關注老年人觸網問題之前,要先呼吁年輕人多關心家中的父母和長輩。”

  “家庭成員對老人的帶動很關鍵。”山西太原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權益保障處處長完釗説,年輕人要有意識地和父母多交流,教他們使用電子設備,子女不能自己玩得起勁,卻沒耐心教老人用智能機。

  忽視老人需求是數字時代的懶政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老年人無健康碼出行受阻的新聞屢屢引發社會熱議。這反映出在數字化時代浪潮下,老年人與網的距離在拉大,並被加速邊緣化。老年人希望融入社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如何讓銀發族跟上數字化步伐,社會尚未給出有效、人性化的應對辦法。

  “一些地方採取一刀切式的數字管理模式,為相當一部分老人帶來了較大的不便。如果數字背後缺乏了溫度,那麼社會治理也很難産生效能。”劉成良説。

  看病挂號、外賣送餐到家、網購送貨到府,原本十分貼近老年人年邁體弱、出行不便的生活需求,由于對網上操作流程不熟悉,老人反而成為距離這些便捷生活方式最遠的人群。劉成良認為,圍繞老人的一些公共服務,不能盲目追求技術的便利性,而忽視了服務對象的具體特質,否則就是數字時代的懶政。

  完釗認為,不論是日常出行、醫療保健、觀光遊覽還是疫情防控,有關各方均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在智能化、標準化服務程式佔據主導的同時,仍保留適量的人工服務通道,為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提供相應服務。要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倡導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以及公益組織為老人使用智能設備提供操作指導與實際幫助,同時給予老人情感層面的鼓勵。

  于寧建議,應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徵,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機,不需要過多的附加功能與高端配置,只要能夠具備基本的掃碼支付與App安裝使用等功能即可。這樣産品成本能得以控制,定價不必過高,由此適應更多老人的消費能力,有助于老年人在智能時代與智慧生活中獲得實際便利,提高生活品質。

  下篇:網絡社會適老化勢在必行

  “對,點這裏,然後點發送,位置資訊就發出去了。”11月4日上午,在廈門禾緣社區的社區書院中,一場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班正在進行。一對老人跟著老師的講解,擺弄自己的智能機。禾緣社區連續5年專門面向老年人開辦專項係列培訓,目的就是要讓銀發族能跟上數字化步伐。

  廈門市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葉勇義建議在《廈門經濟特區老年人權益保障若幹規定(草案)》中增設“對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務的,應當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同時提供相應的人工服務”條款。他説:“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為數字鴻溝的存在,加速與社會脫節。作為立法機關,我們有必要在法制建設上保障老年人享受公共服務的同等權利。”

  首爾市為老年人提供無接觸式數位技能教育

  突破多重中梗阻

  盡管一些地方和網絡平臺已開始為老年群體提供定制化服務,但為老年人提供具有普惠性質的數字適老化服務仍存困難。

  ——缺教材,更缺係統性課程。75歲的李國生已連續兩次報班學習智能機使用。“年紀大,忘性也大,有些功能當時學會了,隔段時間不用又不記得了,需要反覆報班鞏固學習。老師有給我們發教材,教材能帶回家,這樣平時不記得操作了還能翻開來看看。”李國生説,因為疫情原因,老年大學至今還沒有開課,有些網絡上的新功能他還想接著學習。

  在制作教材時,江西老年大學智能機培訓班老師劉言發現,書店裏和網絡上幾乎沒有可參考的教材原型。“關鍵步驟除了用文字表述之外,還要截圖標注出來,不然老人還是學不會。”劉言説,網絡應用更新也比較快,上學期使用的教材到下學期就基本不能用了,又要重新制作。這一現象,在老年大學中比較普遍,學員們使用的大多是老師自制的教材。

  ——適老化在一些網絡終端流于形式。中部某省老年大學教務科科長説,現在一些智能手機和App應用中的植入廣告太多,對老年人來説,很容易下載到垃圾軟件把手機“塞”滿,導致手機變卡頓,甚至影響到財務安全。這一情況在安卓係統的手機中比較常見,一些老年人經常換智能手機就是這個原因。

  在教學中,不少學員向劉言反映“把手機字體設置大了,但還是看不清”。“手機生産商大多設置了係統字體的調節功能,但如今很多常見的App卻並沒有。係統字體變大了,但軟件上的字體卻無法變大。”劉言認為,軟件供應商應提高服務意識,加強App的適配功能。

  ——銀發族也存在沉迷網絡的情況。67歲的張咏梅每天要刷6到7個小時的手機。“一看一個小時就過去了,不看手機都睡不著覺。”因為用眼疲勞,張咏梅還買了不少眼貼來緩解身體不適。

  78歲的張爺爺是旅遊達人,他的抖音號“阿康旅遊”有近8萬點讚。“玩手機很累的,以前每一條網友評論我都回復,每一條都花心思去想內容,一天下來光回復就要五六個小時。現在身體吃不消了,退出評論圈了。”

  數字幫扶要下沉基層

  福建伍心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院長洪英建議,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關愛獨居與空巢老人的先鋒帶頭作用,引導社區基層黨員與孤寡老人結成數字幫扶小隊,鼓勵銀發族利用智能機學習一鍵救援、視頻通話、掃碼支付等基本功能操作。

  “信息技術的進步會帶來一種新的不公平。對老年人來説,自身學習能力下降,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也變少了。類似的輔導班要下沉到居委會,開在社區裏,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李國生是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的大學生,他希望更多同齡人也能享受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成果。

  60歲的江西鷹潭市余江居民汪寶蘭工資一到賬就存進支付寶,當被詢問是否了解網絡平臺中的風險時,汪寶蘭則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鷹潭市余江區老幹部局副局長甄小梅等基層幹部建議,有關部門在進行大眾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時,要兼顧老年群體的現實需求,針對老年群體常見的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定制個性化防騙課程,讓老年人對網絡上的不法行為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抵制。

  此外,還有老年人希望能為其定制“防沉迷係統”。智能機原本是豐富老年生活的,但變成“低頭族”後對于老年人危害極大,這是新的弊病。設備生産商、軟件開發商應該考慮針對老年人推出防沉迷係統,提醒老年人適度使用電子設備。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載入更多
龍頭山雪韻
龍頭山雪韻
河北石家莊:包餃子 畫民俗 迎冬至
河北石家莊:包餃子 畫民俗 迎冬至
冬日星空
冬日星空
山東棗莊:紅火的溫室大棚
山東棗莊:紅火的溫室大棚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6112688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