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侗錦織就山鄉脫貧路
2020-12-13 11:17:5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在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粟田梅在展示侗錦作品(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袁汝婷 攝

  新華社長沙12月13日電(記者袁汝婷 周勉)年過四十的粟勝地坐在織機前,飛梭走線,熟練地數紗、挑花、打錦。10年前,這名家在偏遠山區的侗鄉婦女一定想不到,山旮旯裏的老手藝,有一天會成為全村脫貧的法寶。

  粟勝地的家鄉在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這裏地處湖南西南角,曾是個貧困村,如今卻成了遠近聞名的産業“明星村”。

  粟勝地和村裏的“織女”們都覺得,村子的發展多虧了一個人,那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粟田梅。56歲的粟田梅是文坡村黨委書記,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在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當地農婦在織造侗錦(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

  作為非遺傳承人,粟田梅一心想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她的目光停留在自己最熟悉的侗錦上。

  侗鄉女子往往從12歲開始學習織錦,古老的手藝以母傳女的方式代代相傳。要把老手藝變成新産業,首先要有人才。粟田梅辦起免費的侗錦培訓班,學員來自全縣各鄉鎮和周邊的廣西、貴州等地。截至目前,通道縣已有4000余名婦女熟練掌握侗錦織造技藝。

  各家各戶都能織錦了,可産業怎麼“化零為整”?有了人才,更要有平臺。懷著這樣的念頭,粟田梅和侗錦合作社全體成員商議,將合作社並入通道錦繡文坡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由村裏統一管理。

  織得好,還要賣得好。為打開銷路,粟田梅主動與高校、企業對接合作,在侗錦産品中引入更時尚的文化創意概念,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還打開了國際市場。企業訂單收購的模式,確保銷售渠道的穩定,也讓更多“織女”安下心來,不再陷入産品“有時賣得好,有時賣不掉”的窘境。

  在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當地農婦在織造侗錦(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

  如今,文坡村有200余名村民參與侗錦産業,年産值達400余萬元。2018年,文坡村整村脫貧。

  “90後”龍利菊是文坡村村民。2016年春節前夕,在廣東打工的她回到村裏,聽説粟田梅帶大家發展侗錦産業,果斷加入成為一名“織女”。如今,她每個月能賺3000元。“不出去打工了,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孩子。”龍利菊高興地説。

  “在侗鄉百姓心裏,侗錦寄托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粟田梅説,“老手藝不僅不能失傳,我們還要用它織出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糾錯】 責任編輯: 焦鵬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85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