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水庫移民“移”出幸福生活
2020-10-05 18:48:0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長春10月5日電 題:水庫移民“移”出幸福生活

  新華社記者徐子恒

  金秋時節,大地金黃。走進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穿過村屯,美麗農家房屋拔地而起,一只只稻田鴨穿梭于清波粼粼的水面……“移民後我們的生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也有了新願望。”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鎮治安村村民吳春鳳説。

  治安村位于榆林鎮西部,共618戶1567人,其中移民人口1140人。過去由于村莊每人平均耕地少、資源貧瘠,村民收入來源較為單一。自從發展紅色旅遊後,當地逐步實現了興業富民。因家鄉修建水利工程搬家的吳春鳳,由于享受到好的水庫移民政策,逐漸富裕起來。

  “移民村過去環境不好,村裏以前到處都是磚頭瓦礫,哪有什麼文化廣場。泥路雨天一踩,鞋都能被黏掉。”集安市榆林鎮黨委書記于翠波説。

  為了解決移民居住環境問題,吉林省水庫移民部門至今已投入移民後扶資金1106.7萬元,實施移民後扶項目29個,完成了治安村道路、堤防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對原有抗聯軍校山路、停車場、烈士陵園等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新建了9000平方米的紅色旅遊景區。

  走在治安村裏,村史教育廣場、騎兵隊教育廣場前雕像栩栩如生;抗聯酒坊裏,正釀造的白酒散發著濃鬱酒香;抗聯食堂裏,長條凳、方桌上擺放著“紅軍菜”“憶苦飯”等待遊客享用。“去年僅抗聯食堂就接待遊客3600人,賺了15萬元。今年國慶節期間預計還能接待2000名遊客,很多人這幾天都打來電話預訂。”于翠波説,治安村拿出紅色旅遊收入的50%為貧困戶分紅,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分紅1500元。

  為了使水庫移民搬得好、住得穩,村裏修了路,10多公里長的水泥路讓村民的農特産走向省內外。節假日時,來村子的大巴車、小轎車陸續增多,去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治安村就接待1萬多名遊客。吳春鳳全家僅有2畝地,光種地一年到頭很是艱難,路通後,自家釀造的野山蜂蜜銷量大增,一年能多賺5000元。

  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也解決了移民就業問題。過去一直種地的吳春鳳也有班上了,衛生保潔員、扶貧公益崗、防疫宣傳崗她都能幹,每個月還能再多賺1200元。

  2019年,治安村成為通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靖宇幹部教育學院教學點,各地遊客慕名而來。治安村已摘掉了貧困村帽子,呈現出村村美麗、戶戶整潔的新面貌。

  眼下,村民們正新建旅館、飯店,在家門口也擺起了大米、人參、土雞蛋等農副産品,往日“靠天吃飯”的水庫移民成了旅遊發展的“行家裏手”。“現在蜂蜜不愁賣了,我和老伴兒也有了新願望,明年把家裏三間房裝修出一間,咱也開個‘民宿’。”吳春鳳説。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載入更多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稻田飄香收獲忙
稻田飄香收獲忙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6576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