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河南蘭考:生態治理與民族樂器在此“邂逅”
2020-09-24 18:52:4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鄭州9月24日電(記者牛少傑 何娟)在很多人的記憶裏,地處黃河邊的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總與水患、鹽鹼、風沙有關。然而,記者9月23日在蘭考調研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治理,這些災害早已絕跡。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記者還見證了生態治理與民族樂器的“邂逅”。

  走進徐場村,一把磚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橫臥在廣場上,村裏主幹道兩側的住戶大門上幾乎都挂著售賣古箏、古琴的旗幌,村子裏還分布著宮、商、角、徵、羽五個小遊園,沿街的宅院裏不時傳出切割、打磨木材的聲音。

  “徐場村共有105戶600多口人,其中有80多戶從事古琴、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生産、加工和銷售,從琴碼、琴弦、整琴到琴桌、琴凳和箱包,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徐場村是范場村的自然村,范場村黨支部書記徐順海介紹,2019年徐場村銷售樂器十多萬把,産值超過一億元,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民族樂器村”。

  徐場村為什麼能和民族樂器生産“結緣”?這還要從蘭考的地理環境説起。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曾經是個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患的老災區。據蘭考縣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間,蘭考被風沙掩埋的村莊就有63個。20世紀60年代初,為防風治沙,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裏帶領群眾種下泡桐苗,現在的蘭考遍布泡桐林。

  “泡桐是做古箏、古琴音板的好材料,我們是就地取材。”徐順海拿手指向村口的泡桐林説,這都是焦書記留下的“遺産”,寄托著蘭考人與惡劣環境抗爭的昂揚鬥志,後來拿來做樂器材料並形成産業,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徐順海介紹,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蘭考木匠用泡桐做成燒火用的風箱和電線閘刀盒帶到城市去賣,碰巧一位民族樂器廠的專家發現拉動風箱時,“呱嗒呱嗒”的聲音清脆悅耳。他們嘗試將風箱拆下來做成音板,音色竟悠揚輕柔,從此泡桐在民族樂器加工行業出了名,徐場村的村民也紛紛開始學做樂器、開樂坊。

  以此為開端,蘭考縣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民族樂器行業,縣裏也建起了民族樂器産業園。據了解,全縣已有民族樂器企業二百多家,産品暢銷海內外。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載入更多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月亮山梯田搶秋收
月亮山梯田搶秋收
秋日黃河美
秋日黃河美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53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