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百姓百樣事,門口都“搞定”——上海社區綜合服務體見聞
2020-07-01 09:58:0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7月1日電 題:百姓百樣事,門口都“搞定”——上海社區綜合服務體見聞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張夢潔、王默玲

  浦東新區的“家門口”、徐匯區的“鄰里匯”、虹口區的“市民驛站”、閔行區的“鄰里中心”……上海16個區的基層社區,近年來建起了一批家門口的服務站點。這些站點集黨建、助餐、養老、親子等多種服務和資源為一體,日益成為百姓身邊的多功能“公共客廳”。

  “年紀大了,自己做飯做不動,油煙也吃不消。到社區食堂吃飯,不僅環境清爽,還能和鄰里聊聊天,一起有説有笑蠻開心。”80歲的劉美容老人,住在徐匯區天平街道“鄰里匯”附近。她和老伴還有女兒,一周來“鄰里匯”的社區食堂吃四頓,都是午餐,每餐三人消費在60元左右。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寸土寸金。市新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的活動室門口,挂著“市新第二客廳”的牌匾。疫情之前,這個活動室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周一合唱班、周二編織班……“個人的小家有私人客廳,社區這個大家也有公共客廳。”70歲的吳阿姨在“家門口”服務站當志願者,不值班的時候也經常來。“居民自己的空間,自己要管好。”

  “鄰里匯”“家門口”是一個縮影。上海各區通過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創新服務模式,積極打造社區15分鐘服務圈和“一站式”綜合服務體:

  ——壓縮辦公空間,增加共用空間。天平街道地處上海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找一處合適的建築做社區服務中心不容易。“鄰里匯現在用的房子,原來是區體育局的辦公場所。我們達成了共識,盡量把好資源留給社區服務。”天平街道黨工委書記高路説。

  “這裏原來是我的辦公室。”站在“家門口”服務站的咨詢室內,市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娟説。建設“家門口”服務體係,浦東提出“辦公空間趨零化”,所有的村居幹部集中辦公,一進門就能找到所有人。

  ——資源下沉讓社區服務更便利。“請出示醫保卡,對準鏡頭,等待連接……”在市新“家門口”服務站,社工陳欣華給記者演示如何更換就醫記錄冊。浦東的1300多個村居,都配備了攝像頭、讀卡器等五件套,通過“遠端視頻幫辦”實現資源下沉、服務延伸。

  目前,包括就醫記錄冊更換、新版社保卡申領等212個服務事項,“家門口”服務站就能當場辦理。“正是依托家門口服務站,社區15分鐘服務圈才成為現實。”陸家嘴街道黨工委書記淩軍芬説。

  “在鄰里匯,不僅服務更方便了,價格也更實惠。”劉美容説,以就餐為例,一頓飯三個人花費60元左右,老人飯卡還有補貼。“這個地段如果出去吃,每人平均可能就要五六十元。”

  ——以服務站點為載體,推進社區自治共治。種滿綠植的小花園、造型優美的涼亭、整齊劃一的停車位——雖然是老公房小區,市新居民區的環境看起來非常怡人。

  “老年人希望綠化多,年輕人希望停車位多,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只有靠群眾自己協商。”李娟告訴記者,在“美麗家園”行動中,依托“家門口”服務站,社區的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開了近百場,居民、業委會、物業各抒己見。淩軍芬説:“把好事辦好,就得讓群眾有參與感。三會制度,為社區自治共治提供了平臺。”

  在天平街道“鄰里匯”,有一個專門的“風貌治理共同體平臺”,上面展示了部分馬路的改造成果。包括建築的外立面如何修繕等問題,居民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提意見。

  “社區工作要充分聽取百姓意見。他們有什麼樣的需求,鄰里匯就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高路説。在傾聽居民心聲的基礎上,天平街道準備和星巴克合作,把“鄰里匯”的一個展示空間改成公益咖啡館,既增加就業崗位,也提供就業培訓,以克服今年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51112618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