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4月1日電 題:戰貧志堅——雲南烏蒙山區易地扶貧記略
新華社記者林碧鋒、彭韻佳
烏蒙磅礡,戰貧志堅。
魯甸卯家灣、靖安新區、會澤搬遷安置點……一座座新城正拔地而起,超10萬貧困群眾逐步搬出大山。
時值雲南易地扶貧搬遷收官之際,烏蒙山區“挪窮窩”、穩就業、“融新城”,越來越多貧困群眾開啟城鎮新生活。
告別大山“挪窮窩”
“連洋芋都賣不出去。”48歲的展文華回憶起早些年生活依然感到苦澀。搬出大山,是全家人共同的夢想。
展文華老家在巧家縣發拉村,村子位於烏蒙山深處,海拔超過2800米。背靠大山,一家人擠在破舊的土木房裏,她和丈夫靠着外出務工和種洋芋、苞谷養家糊口。
脫貧攻堅讓夢想照進現實。2017年村裏發生滑坡,展文華家被認定為易地扶貧搬遷戶。2019年12月,一家人背上行囊,來到100多公里外的魯甸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住進150平方米的電梯房。
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佔地3700畝,正逐步成為巧家、永善、鹽津等5縣搬遷群眾的新家園。
“以前我上學要走好幾個小時的路,現在弟弟走幾分鐘就能到學校。”展文華24歲的兒子李富城在敞亮的客廳裏笑着説,自己從不曾想過,家裏有一天能用上無線網絡,還有電視和飲水機。
目前,雲南省魯甸卯家灣、昭通靖安新區、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的搬遷工作正加緊收官,已分別實現3.2萬名、3.1萬名和5萬名貧困群眾搬遷入住。
春日煦暖,萬象更新。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正搬出大山“挪窮窩”。
就近就業“穩得住”
“有活幹,才能住得久。”魯甸卯家灣設置公益性崗位,如今展文華和丈夫成了社區保潔員。他們每天忙着上班,打掃社區角角落落,有一份穩定收入,比在老家種地好。
穩住就業才能穩住群眾的心。
為了讓搬遷群眾能“穩得住”,卯家灣積極建設蘋果、蔬菜基地和高原特色食品加工園,還在6萬平方米的廠房裏引入箱包製作、電子配件加工、藤編等扶貧車間,幫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同樣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曲靖市會澤縣鐘屏街道木城社區內設12個扶貧車間。搬遷群眾能在核桃加工、手工編織、分揀草莓等不同車間就業。
木城社區黨委書記李翔介紹説,社區裏開設扶貧車間,能有效消化勞動力,形成社區“就業圈”。
隨着搬遷群眾陸續入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根據市場需求和勞動力實際需要,開展定向式、定崗式技能培訓,內容涵蓋家政、保潔、汽修等方面,幫助群眾提升技能促就業。
“去年我們做了兩個半月的集體培訓。”李翔説,培訓設在能容納100多人的社區會議室,每晚請專業老師開展專項培訓,“大家積極性很高,座位常常不夠坐,不少人都站在過道聽課。”
入戶幫扶“融新城”
促增收的同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以入戶為“法寶”,開展志願服務和文化活動,幫助搬遷群眾“快融入”,譜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樂章”。
“每戶的基本信息收集有64項。”每天入戶是木城社區第一書記韓馥戎的習慣,有時在一戶人家,她一待就是一個小時。“大家剛搬出來,我們要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心理變化。”韓馥戎説。
定期周末設點,不定期隨時入戶,木城社區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定期開展愛心義診、法律諮詢等公益服務。同時組建志願服務隊,開展帶搬遷群眾“進一次超市”“坐一次公交”“去一次醫院”等活動,幫助他們適應城鎮生活。
為豐富搬遷群眾業餘生活,木城社區還請來民間藝術團開展文化活動,組建山歌、廣場舞、書法等興趣團隊。
韓馥戎還記得剛開始跳廣場舞的情景:“起初大家只看熱鬧,都不跳,我們就拉着他們一起跳。”如今,廣場舞團隊已有40多人。
夜幕降臨,木城社區的小廣場上漸漸熱鬧。不少群眾跳起廣場舞,或領着孩子遛彎,或坐在花壇邊閒談,處處流露城鎮社區生活的新氣息。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