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一支研究團隊日前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方式,為建立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修復理論、技術整合和示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該成果4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線上發表。
研究人員歷經10年,係統監測了浙江省開化縣古田山24公頃樣地內超過100個物種、2.5萬多株木本植物幼苗,並選取34個物種、320個植物個體,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測定了植物根際土壤真菌群落組成。在此基礎上,對群落內植物種內相互作用強度和植物累積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速度的種間差異進行了定量評估。
分析結果顯示,植物累積病原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的速度在物種間存在顯著差異,並呈顯著負相關。該研究首次實驗證明了植物種內相互作用強度是由有害的病原真菌和有益的菌根真菌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顛覆了基于病原菌—植物種內相互作用的經典群落多樣性維持理論。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森林植被類型,約佔國土面積的1/4。但經歷了史上頻繁、大規模的人為幹擾,絕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別是低海拔地區的原生地帶性植被多已消失殆盡,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較為破碎,亟須在科學研究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和修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