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在烏拉圭,有一所小學以“中國”命名
2019-10-05 10:11:1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國際·圖文互動)(1)通訊:在烏拉圭,有一所小學以“中國”命名

  10月2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卡薩巴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的教師盧漢·梅洛(中)向學生展示中國剪紙。 新華社發(尼古拉斯·塞拉亞攝)

  新華社蒙得維的亞10月4日電 通訊:在烏拉圭,有一所小學以“中國”命名

  新華社記者倪瑞捷 龔哲

  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卡薩巴列區,有一所以“中國”命名的小學。每當學校舉行正式活動時,藍白相間的烏拉圭國旗與中國五星紅旗會在這裏一同冉冉升起。今年中國國慶期間,這所小學舉行了這樣的升旗儀式。

  這所創建于1999年的小學原名“319小學”,所在的卡薩巴列區集中了大量外來移民和城市貧困人口,就讀于這所小學的孩子也有很多留守兒童。當時,對于孩子們來説,外面的世界遙不可及,中國只是出現在地圖上的一個國度。

  出于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當時的學校校長羅薩裏奧·馬丁內斯提出了以“中國”命名這所學校的建議,他相信這有助于讓烏拉圭的年輕人更多了解中國。

  2004年12月,烏拉圭政府正式將“319小學”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從此這所小學與中國開始了不解之緣。中國政府送來了電腦等教學設備,為學校提供了資金援助,還在學校開設了中文和中國文化課程。幾年前,孔子學院的中國志願者也來到這裏,書法、剪紙、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展示等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憧憬。

(國際·圖文互動)(2)通訊:在烏拉圭,有一所小學以“中國”命名

  10月2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卡薩巴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的學生們通過走廊。 新華社發(尼古拉斯·塞拉亞攝)  

  現任校長瑪利亞·蘇姆告訴記者,2008年,學校與一所北京的小學結成了姊妹學校,從那之後學校與中國的聯繫就更多了。

  在學校開設的中文和中國文化課上,同學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文日常用語,會用筷子,也了解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當記者詢問孩子對中國有哪些了解時,有的孩子説,時速350公里的中國高鐵很神奇,有人説,中國人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打得很好,還有人一口氣説出了好多個中國城市的名字……

  2018年起,得益于中烏兩國的獎學金項目,這所小學的老師和學生有機會去中國遊學。今年8月,5名孩子受邀來到中國,親身體驗那個曾在課堂上暢想過無數次的東方國度的文化風情。烏拉圭《鄰里日報》還對此事進行了專門報道。

  參加了遊學活動的布萊恩今年13歲,40個小時的航程絲毫沒有減少他的激動之情。爬長城、遊故宮、與中國學生踢足球友誼賽,給中國孩子們嘗烏拉圭的馬黛茶,給他們介紹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烏拉圭……布萊恩説,他喜歡古老和現代並存的中國,也結識了一群中國朋友。

  執教多年的盧漢·梅洛能體會這種經歷對孩子們有多珍貴。“孩子們享有的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讀書幾乎成了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希望中國之行能讓他們打開眼界,對未來有更多期待”。

  今年,中國又為這所小學捐贈了一所新的教學樓。新校區距離老校區兩個街區,配備九間教室,並將專門設立一間“孔子學堂”。

  校長蘇姆説,得益于中國的幫助,學校在硬體條件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課程設置也更加豐富,孔子學院的老師現在會定期授課,每年前往中國的獎學金名額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今年年底,學校將迎來到訪的中國學生,有的同學已經開始自學中文和英語,還有的同學準備向中國朋友展示才藝。

  她説,通過學習和交流,孩子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視野也越來越開闊,很多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卡薩巴列,了解更多元的文化。

  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裏斯對記者説,非常感謝中國對烏拉圭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中國的援助給孩子們帶來了希望,“在卡薩巴列,當孩子們看到新的校舍,他們將相信會有更好的未來等著自己”。

(國際·圖文互動)(3)通訊:在烏拉圭,有一所小學以“中國”命名

  10月2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卡薩巴列區,中國為烏拉圭“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捐贈的教學樓正在施工中。 新華社發(尼古拉斯·塞拉亞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所羅門群島風光
所羅門群島風光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07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