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銀幕“知交半零落” 古道長亭再無君——中國文藝界追憶著名導演吳貽弓
2019-09-16 16:11:3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9月16日電 題:銀幕“知交半零落” 古道長亭再無君——中國文藝界追憶著名導演吳貽弓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孫麗萍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一部改編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説的電影《城南舊事》轟動一時,其充滿詩意和音律的攝制手法,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銀幕上獨樹一幟。執導《城南舊事》等經典電影的著名導演吳貽弓近日在上海辭世,中國文學藝術界、電影界為之扼腕痛惜。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吳貽弓導演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裏人家》等長期以來為人津津樂道,堪稱中國電影長河中的裏程碑。

  用電影“寫詩”

  上世紀80年代初,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百廢待興。當時,由吳永剛總導演、吳貽弓導演的《巴山夜雨》一舉奪得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多個獎項。吳貽弓很謙虛,有人提到金雞獎,他總説:“我是個幸運兒。”

  此後不久,吳貽弓遇到了接拍林海音名作《城南舊事》的難得機會。林海音筆下的京城往事飽含鄉愁,細膩刻畫了“英子”等一批鮮活人物。吳貽弓在逼真還原原著風格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個人對童年趣事的感悟。

  “他簡直就是在用電影‘寫詩’。”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説。“吳導自求學之初,就受到蘇聯電影風格影響,《城南舊事》是歷經十年浩劫的他,一次自我創作能量的集中迸發。”

  石川曾根據吳貽弓口述回憶推出人物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他進一步解讀,電影《城南舊事》之所以成為經典,它是林海音筆下的童年與吳貽弓心中的童年,形成的一種和諧共鳴。

  吳貽弓生前好友、遠在北京的國家一級導演江平説,吳導的電影裏不一定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但卻時刻流露出平淡樸實的美,這都來自導演用心靈去深入生活、挖掘生活。

  “中國要有自己的國際電影節”

  在吳貽弓的電影生涯中,影片好比是他的“孩子”,同時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孩子”,那就是誕生于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從早期的兩年一屆,到後來一年一屆,20多年間,電影節已成為中外電影展示、對話、交流的重要平臺。電影節草創時期,吳貽弓和同事們憑借對“國際電影節”的初步理解,努力探索既國際化又兼具中國特色的辦節模式。他曾回憶:“我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那時不知有過多少不眠之夜!為申辦、為經費、為程式奔波。”

  對國際電影節的未來,吳貽弓充滿豪情。他認為:“相信到第20屆時一定會很好,到那時中國電影也一定會更好。”後來,在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的20屆回顧座談會上,已是兩鬢斑白的吳老笑了。他説:“這是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我們這代人盡力了。”

  探索廣闊文藝天地

  鮮有人知的是,吳貽弓不僅為銀幕耕耘不輟,在舞臺藝術和人才培養方面也頗有建樹。

  1998年至2002年間,吳貽弓與著名作曲家金復載合作,成功將曹禺經典話劇《日出》改編成同名音樂劇。金復載回憶,吳導主動提出了《日出》的選題,他自己編劇、寫歌詞,再導演,特別動情,寫下的都是金句,開了先河。

  跟隨吳貽弓排演音樂劇《日出》的包括後來成長為著名歌唱家的廖昌永,還有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等。“直到現在,我們都很留戀那時的排演,近年來音樂劇《日出》再次復排,並成為部分音樂院校的教材,吳導對舞臺藝術的貢獻,讓我時時感念。”金復載説。

  斯人已逝,氣度流芳。作家陳丹路深情回憶:“吳導的一句話,鼓勵了素昧平生的我。我那時還只是一名卡車司機,一口氣寫了12個電影劇本,並不是每個都能拍成電影。但他看到了,就説了鼓勵的話,影響我一生。”

  為追念吳貽弓導演的藝術精神,上海電影集團近日宣布,將舉辦“吳貽弓電影回顧展”,用電影的方式紀念這位傑出的中國電影前輩。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綠城秋色美
綠城秋色美
瞰豐收——五彩大地碩果豐
瞰豐收——五彩大地碩果豐
“世界最大白鶴群”朋友圈在擴大
“世界最大白鶴群”朋友圈在擴大
香港舉行中秋彩燈會
香港舉行中秋彩燈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