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記者手記:看今日延安四色圖景 改變的不止是山水
2019-09-04 16:10:5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9月4日電(記者王靖雲 蔡馨逸)秋初時節,記者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從延河岸邊抬眼望去,兩側綿延的群山鬱鬱蔥蔥。青山之外還是青山,層層疊疊的山巒綠意盎然。這哪裏還是人們印象中的黃土高坡!

  滿山披綠 生機勃勃

  昔日的黃土高坡已被綠色覆蓋。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延安的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

  “現在這裏滿山披綠、生機勃勃。”延安市寶塔區馮莊鄉鄉長楊樹偉站在一處山坡上對記者説。從坡上遠眺,青山隱隱,細雨濛濛,水滿陂塘,樹繞村莊,好似到了江南。楊樹偉説,“這裏形成了一個非常濕潤的小氣候,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雨水多了。”

  “濕潤的小氣候”是延安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成就的一個側影。數據顯示,退耕還林20年來,延安年降雨量由300毫米增加到500至600毫米。

  在記者採訪的幾日裏,從寶塔區到吳起縣,從安塞區到甘泉縣,一路雨水相隨,倣佛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裏早已不再是黃沙肆虐之地。

  黃土地的新面貌

  黃色曾經是延安的色調。在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老支書閆志雄向記者述説起退耕還林前的情形:一刮風,黃土、沙塵遮天蔽日。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

  20年前,延安曾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大塊裸露的黃土地已不多見。黃色代表著秋季山嶺間斑斕的樹葉、南泥灣川道裏翻滾的稻浪以及遊人相機中傾瀉而下的壺口瀑布。

  有趣的是,在安塞,人們發現以氣勢磅薄聞名的腰鼓不見了昔日塵土飛揚的場景,原來是因為漫山遍野披上了綠裝。為了展現腰鼓的氣勢,安塞區馮家營村專門保留了一塊黃土地,作為演出的舞臺。

  藍天白雲已是常態

  陜北民歌裏唱道:“藍個盈盈的天上飄著一疙瘩雲。”

  如今的延安,藍天白雲已是常態。氣象資料顯示,退耕還林以來,延安空氣品質逐年好轉,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

  “空氣好,能養老”,談及近年來延安的空氣品質,閆志雄頗為自豪。在他身後,是一個開業不久的景區,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遊客坐著快艇在水面上飛馳。

  靠著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吸引力,南溝村發展起了旅遊業。景區開業僅半年,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元。作為景區股民的每個村民都是受益者。55歲的村民閆志宏倚靠在自家的小賣部門口,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回想起從上山放羊到上山造林,再到如今吃上“旅遊飯”,不禁感嘆這些年巨大的變化。

  今日的延安,叫人如何不愛它?

  紅色 脫貧致富的顏色

  延安,紅色革命聖地。紅色是刻在延安骨子裏的顏色,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精神。

  面對幹旱少雨、樹難成活的惡劣氣候條件,延安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20年如一日地堅持種樹,一代接著一代幹。春天種的樹死了,秋天補種;第一年種的樹死了,第二年補種。一片林子往往是“爺爺孫子五輩樹”。

  延安人民的堅持和奮鬥,換來高原大地由黃到綠的轉變,也促進了農民增收。

  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成為延安各地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以花椒、核桃、紅棗等為主的産業已成為退耕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延安市林業局統計顯示,目前整個延安林果面積已達676萬畝,僅蘋果年産值就達到120億元。

  “預定蘋果的人可多嘞!”在安塞區,果農劉高明告訴記者,20多畝蘋果園一年能帶來八九萬元收入,純利潤能有五萬元左右。他指著山坡上自家的果園,盤算著收獲的時間,“到時候把蘋果套的袋子摘了,太陽一曬,蘋果就紅了。”

  紅色,也是致富的顏色。紅彤彤的蘋果飄著果香,咬一口,脆甜。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天空之眼瞰呼倫貝爾
天空之眼瞰呼倫貝爾
高山“微小學”的開學第一天
高山“微小學”的開學第一天
“定遠艦”沉艦遺址在威海發現
“定遠艦”沉艦遺址在威海發現
旅德大熊貓“夢夢”産下雙胞胎
旅德大熊貓“夢夢”産下雙胞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49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