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做好“人”的大文章,上海科改“25條”出實招
2019-03-21 14:53:0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3月21日電(記者王琳琳)為進一步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日前,上海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科改“25條”),做好“人”的大文章。

  科研人員定編制、績效工資設上限、科研經費管理方式與實際需求不適應……當前,科技體制改革愈發需要向這些頑瘴痼疾“動刀子”。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為充分激發“人”這一“創新引擎”,科改“25條”拿出許多真招、實招。

  ——調整收入分配機制。為了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科改“25條”明確提出,“建立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正常增長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水準”。

  以往,科研院所的績效工資大多有總額限制,一定程度上存在“有錢不能發,有貢獻獎不了”的現象,遏制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為此,科改“25條”將科研人員收入從“控總量”變為“做增量”:對達到事業單位人數一定比例的高層次人才,單位可以自籌經費,自定薪酬,其超過單位核定績效工資總量的部分,不計入績效工資總量;對全時全職承擔重大戰略任務的團隊負責人以及引進的高端人才,實行“一項一策”和年薪制。

  上海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張大偉説,一線科研人員迫切希望收入總量與知識價值相匹配,收入結構更加穩定有保障,以滿足體面生活需求,提供潛心研究條件。科改“25條”的係列舉措鼓勵“多勞多得”,避免績效工資淪為“大鍋飯”。

  ——“放權”科研經費管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科改“25條”中的多條內容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包乾制”相一致。

  其中,第3條提出,按照“一所(院)一策”原則,實行綜合預算管理,給予研究機構長期穩定持續支援,賦予研究機構充分自主權;第6條提出,在高水準研究機構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中,試點建立長周期穩定資助機制,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安排科研經費使用。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院士説,以往科研人員常遭遇“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的報銷之苦,科研經費管理存在計劃性過強、管得過細、執行過于僵化的問題。“真正的原始創新帶有很大不確定性,研究的問題更是前無古人。不能讓科學家的精力過多消耗在預算、填報、報銷等瑣事上,要尊重基礎科研自由探索的規律,給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

  ——優化人才評價制度。科改“25條”確立了“誰用誰評價、幹什麼評什麼”的原則,無論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應用技術的工程師,還是從事科技管理服務、實驗設備維護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按照實際工作貢獻實施公正分類評價。不再以各種“帽子”,以及“海歸”“本土”等標簽評價人才水準,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二期總工程師何建華説,科研評價體係是“指揮棒”和“風向標”,對科研氛圍的建立與培育至關重要,改革相對單一的科研評價體係,有助于讓科技創新全鏈條的各個環節不缺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駱大進説,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資源,是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更好地把研發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著力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科改“25條”就是要以信任為前提,以激勵為核心,以誠信為底線,打出一套具有含金量的改革“組合拳”,通過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主體動力和活力。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魅力博鰲
魅力博鰲
菲律賓一貧民區發生火災
菲律賓一貧民區發生火災
新聞背景:意大利共和國
新聞背景:意大利共和國
春到高原滿地“金”
春到高原滿地“金”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26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