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特稿:寒冷冰蓋上的火熱“狂奔”
2019-02-10 18:49: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特稿:寒冷冰蓋上的火熱“狂奔”

  新華社記者楊駿 劉詩平

  春節假期,當人們在暖融融的影院欣賞《流浪地球》時,有那麼一群人,正在南極冰蓋上“狂奔”,這就是他們過年的節奏。

  一樣的千裏冰封,一樣的人跡罕至。電影裏,向蘇拉威西運送火石的救援隊卡車,十幾小時要走完3000多公里。現實沒有那麼浪漫,在南極冰蓋上,中國南極科考隊的隊員足足用5天多才走了500多公里。

  2月4日農歷大年三十,部分內陸隊員在南極冰蓋上合影。2月5日大年初一,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兩支內陸隊——昆侖隊和泰山隊的37名隊員,繼續以中國南極中山站為目標,賓士在茫茫的南極內陸冰蓋上,在冰天雪地中度過了農歷豬年第一天。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為了準時趕往岸邊登上“雪龍”號科考船,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和泰山隊37名隊員3日在暴風雪中從泰山站啟程,歷盡千辛萬苦,于8日夜返回約520公里之外的中山站。

  沒有像電影中那樣爬上千米高的行星發動機基座,他們卻爬上過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之巔;沒有電影中的氣泡艙用來躲避危險,他們卻靠著毅力與有限設備隨機應變;沒有點燃木星的任務,他們“點燃”的,卻是人類認識地球、認識自身的火焰。

  一路上,隊員們面臨冰裂隙、暴風雪、軟雪帶、藍冰區、強紫外線、極度寒冷、高原反應等眾多考驗。如此環境中,沒有“地下城”可供歇腳避寒,沒有智能技術及時提示路況危險,更沒有科幻通信方式幫助遠端監控,一切只能靠自己。

2月5日,內陸車隊在行進途中。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考察隊員在南極冰蓋上的行程中,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冰裂縫。由于重力作用,南極冰蓋要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動,流動過程中如果越過山脈等區域,冰層就會在某些地方斷裂,形成深不可測的冰裂縫。它們窄的只有幾十釐米,寬的可達幾十米,考察車如果不慎掉下去,人員很難有生還希望。最可怕的是,有些冰裂縫被積雪覆蓋住,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坦途,只有當考察車經過時才能被發現。

  暴風雪已成為極地狂奔的“標配”,隊員們還要時刻提防可能遇到的“白化天”和“地吹雪”,車隊會因此停車。“白化天”指陽光被冰蓋反射和低空雪晶散射後形成的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景象,讓人不辨方向。“地吹雪”指大風吹動浮雪像流沙一樣鋪天蓋地而來,在野外遭遇此種天氣,發生不測的風險大增。

  南極冰蓋高原高寒缺氧,沿途氣溫時常低于零下30攝氏度,半數隊員鼻子、臉部等處被凍傷,雪地車因氣溫低而在早晨出發時發動困難。

  王燾離家來南極已將近500天了。他本是第34次南極科考越冬隊員,在中山站度過一年後,又成為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開著昆侖隊雪地車隊的頭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之巔。

  昆侖隊隊員方正,則將在完成本次任務回到中山站後轉為越冬隊員,繼續在南極駐守一年。這意味著下一個春節他也將在南極度過。今年已是方正連續第10次在南極過年。

2月5日,內陸車隊在行進途中。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太多。為什麼隊員們春節也無法好好過?為什麼要在冰蓋上狂奔?為什麼要爬上南極之巔?為什麼不遠萬裏來人跡罕至的地方?選擇來到南極,就是為實現更多探索與夢想,哪怕它們困難重重……

  物資有限、時機有限、任務繁多、天氣無常,在南極野外作業和行進的任務中,按正常的節奏生活是一種奢侈。在有限時間窗口內,隊員們必須快速建設考察站,開展科考任務並及時趕回中山站。

  冰蓋是冷的,但是人類充滿勇氣的心是火熱的。中國的南極人,能吃苦,敢打硬仗,勇于探索。他們的付出,換回的是我國南極科考成果不斷增多,人們對這個星球的了解更加深入,這也是他們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雪落合肥景色美
雪落合肥景色美
“兒童村”裏最美的光
“兒童村”裏最美的光
山西太原:科技館裏樂享假期
山西太原:科技館裏樂享假期
江山如畫,想把春的故事講給你聽
江山如畫,想把春的故事講給你聽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09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