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普:早期地球生命為何會變大
2018-07-01 11:13:3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倫敦6月3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康橋大學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地球早期存在的一些復雜的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變得更高、更大,其原因並不是為覓食,而是要把後代散布到更廣闊區域,從而更好地繁衍。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化石記錄,探討了數億年前生命的生存狀況。

  刊登在英國期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的研究報告説,在比震旦紀(約6.35至5.41億年前)更早的時間裏,生命體在體積上都非常微小。然而到了震旦紀,復雜的有機體開始出現,一些甚至在體型上能夠長到兩米高,它們盡管看起來像蕨類植物,但其實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之一。

  研究人員認為,許多在海洋中成功繁衍的生命,其實是能夠把後代“投放”到最遠區域並建立聚集地從而佔領周邊環境的一類,個頭足夠大才更有利于它們實現這一目的。

  此前一些觀點認為,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體型不斷增大是為了在獲取食物的競爭中得到優勢。但報告主要作者、康橋大學學者埃米莉·米切爾説,那個時候的海洋充滿營養豐富的食物,沒有太多的競爭壓力,甚至獵食者都還沒出現。團隊在化石分析中也看不到兩者的必然聯繫,反而有明顯證據顯示它們的體型與擴大繁衍范圍有更強的關係。

  然而,這類在震旦紀繁衍很成功的有機體到了寒武紀初期(約5.4億年前)就有不少逐漸消失,這個時期的生物進化快速推進,化石記錄顯示許多動物類型從這個時期開始出現。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國鐵路實行新列車運作圖
全國鐵路實行新列車運作圖
草原奔馬
草原奔馬
【世界杯】葡萄牙隊無緣八強
【世界杯】葡萄牙隊無緣八強
【世界杯】再見,梅西
【世界杯】再見,梅西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51129904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