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研究”與生活並不遠——臺灣“中研院”年度科普盛會開門迎客
2017-10-28 20:11:5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10月28日電(記者 張鐘凱、劉剛)拿出手機,下載一個增強現實(AR)應用軟件,對著一副青白相間的海報掃描二維碼,就會看到一個古代門吏俑的立體影像,點擊螢幕即可與其合影,在社交網絡上“曬”出來。

  這個名為“哥就是上相——門吏俑AR實境攝影”的小活動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科普盛會——臺灣“中研院”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亮點之一。

  28日,位于臺北市南港區的臺灣“中研院”迎來了今年最熱鬧的一天。“來自星盤的我們”“AI搶地盤:網絡影響力最大化係統”“3D列印益玩趣”……近300場科普演講、實驗室參觀、手作活動、影片放映、趣味學習體驗活動及各式主題展覽吸引了大批民眾,尤其是學生前來參觀。

  “文明足跡”是今年網絡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主題之一。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教授圍繞“文明的歷程”,從古代文明以來的發展軌跡分析、探討當今社會現象,吸引了近百名聽眾。

  在民族學研究所門口,由多個民族歌手組成的酷手樂團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在旁邊的“部落市集”,一群小朋友饒有興致地體驗各種玩具。

  近代史所檔案館是最火爆的幾個活動地點之一,這裏舉辦的是“世界屋脊:西藏高原風情”體驗活動。進門的大廳裏擺放著西藏傳統民居的帳篷和家具,訪客紛紛品嘗西藏奶茶、糌粑以及穿上藏族服飾留影;在另一間屋裏,一位老師正在教大家藏式瑜珈。

  在人文社會科學館三樓的陽臺上,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排隊,等待用望遠鏡觀測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體驗“以管窺天”的神奇。

  據了解,這一科普盛會已經舉辦了20年。今年的活動結合“中研院”新推出的線上知識平臺“研之有物”,將專業嚴肅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親民簡易的文章,拉近研究與民眾的生活。

  “這是我第三次來參加開放日活動,每次來都能了解很多新鮮的知識,這種互動和體驗的方式很有趣。”11歲的訪客張紫婷告訴記者。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 香港“知創空間”啟用 建立創新科技生態
    香港特區政府委託香港生産力促進局成立的“知創空間”27日啟用,通過技術支援和知識分享,協助初創企業和創客將創意轉化為工業設計、原型及産品,從而培育香港的初創生態。
    2017-10-27 23:42:18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來自上海博物館的珍寶”在希臘展出
“來自上海博物館的珍寶”在希臘展出
重陽菊香醉遊人
重陽菊香醉遊人
河北曹妃甸:金秋喜開豐收鐮
河北曹妃甸:金秋喜開豐收鐮
魚幹飄香秋意濃
魚幹飄香秋意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18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