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另辟蹊徑 一步當先

儘管4月23日與英語文學有深刻淵源,英國的“讀書日”卻並不在這一天。理由是4月23日不僅與學校的復活節假期相衝突,也與英格蘭地區的國慶日聖喬治節相重合。紀念宗教和民族節日是重大文化活動,不能馬虎;讀書也是大事,不能耽誤。所以,務實認真的英國人另擇了一個“讀書日”,就是三月的第一個星期四。
日期不同,英國人在宣揚讀書、鼓勵讀書上下的功夫一點不少。他們認為,設立讀書日的要旨,首先在於讓孩子體驗讀書的樂趣,幫助他們培養終身的閱讀愛好。
韓國:發行特製郵票

在深受儒家“重教興文”思想影響的韓國,政府一般會在這天發行“世界讀書日”紀念郵票,目的不僅是培養讀者的版權意識,更是為了把閱讀和寫作的風氣,透過一枚枚精美的郵票,隨信件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日本:兒童讀書日

4月23日為日本的“兒童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召開“推進兒童讀書活動論壇”,並向讀書活動優秀實踐團體頒發“文部科學大臣獎”。與此同時,日本全國的所有公共圖書館都會在“兒童讀書日”前後舉辦以兒童為對象的、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印尼:超長讀書月

在印尼,不僅有“世界讀書日”,還有5月份屬於印尼本國的“全國讀書日”,這樣一來,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裏,印尼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內容豐富的讀書活動。
雖然我們知道,“世界讀書日”,如同“世界糧食日”、“世界水日”、“世界森林日”……一樣,存在,即證明匱乏。尤其在信息時代,哪怕讀書變得非常容易(我們的移動硬盤裏動輒就有一座圖書館的藏書量),我們卻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了,留給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
而“世界讀書日”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使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正如“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所説,“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年老還是年輕,貧窮還是富有,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王俊景綜合整理)
(文字來源: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深圳新聞網等。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