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韓遺骸發掘鑒識團:志願軍英魂,經這裡回到祖國懷抱

“許玉忠印”。唐鑫攝
鑒定:考古、人類學家擔綱鑒識
4月7日,記者再次來到位於首爾顯忠院的韓國國防部遺骸發掘鑒識團總部採訪。2013年12月,韓國國防部宣布(第一批)425具中國志願軍遺骸將被送回中國安葬時,記者就曾來此採訪。回顧歷史,韓國曾於1981年至1989年間通過朝鮮向中國歸還過42具軍人遺骸,並於1997年再次歸還1具。此後,朝鮮拒絕了韓方的後續移送要求。2000年,作為朝鮮戰爭爆發5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環,朝鮮戰爭遺骸發掘鑒識工作正式開始,最初由韓國陸軍負責。2007年遺骸發掘鑒識團正式組建,主管機構由陸軍改為國防部。韓國總統樸槿惠2013年6月訪華期間提議向中方送還志願軍遺骨。2014年3月、2015年3月已有兩批志願軍的英靈魂歸故里。
顯忠院陵園內櫻花盛開,既有賞花郊游的人,也有不少學生有組織地前來掃墓。走過一段山路,通過崗亭時,守衛的士兵按照習慣敬禮高呼“忠誠”。遺骸發掘鑒識團負責宣傳的李源雄少校向記者介紹了總部大門右側的一塊石碑,上面鐫刻着發掘鑒識團的團訓——“讓他們回到祖國的懷抱”。三層高的總部樓對面是該部隊的宿舍樓。李少校説,挖掘課有50多人,分為兩個大隊,每隊下設4個小隊,各小隊6到8人,人手不足時還可以調用其他部隊。他們每年3月至11月期間要分散至各個區域,所以宿舍裏現在基本沒有人。
遺骸發掘鑒識團團長李學記大校首先自我介紹,他笑着告訴記者,他祖先是宋朝時到朝鮮半島定居的。他的兩位伯父也參加了朝鮮戰爭。李學記團長詳細講述發掘遺骸的流程:首先是調查階段,有專門的遺骨位置調查組,分析戰史和參戰者的口述,將發生過戰鬥的地點在地圖上按經緯度劃分為一個個正方形區域;然後對每個區塊進行摸排,訪問附近居民;進而實地探查,找出當時的戰場和戰壕,以及散落的遺物,確定挖掘地點;之後向當地行政部門和土地所有者提出申請。接下來是重要的挖掘階段,挖掘小組按照考古發掘的標準進行作業和記錄,過程中要求禮儀周到,敬重逝者。在挖掘地的臨時鑒識所,相關專家首先確認逝者的性別、年齡等易於確定的部分,之後按照遺物、位置等確定當時的敵我關係,運回總部後再進行更精密的科學分析,截取樣本進行基因排序,利用3D掃描把碎裂的骨骸在電腦上復原,並通過3D打印機打出缺失的遺骨進行復原。分析遺物可以使用激光光譜儀和光譜顯微鏡。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技術人員正通過光譜顯微鏡辨識一張完全變黑的紙片,據介紹那是一位士兵口袋中的車票。負責確認遺骸身份的中央鑒識所共有13名成員,都是韓國考古學、人類學方面的專家,均為碩士以上學歷。
李學記説,今年3月,該團人員出發前往10多個可能區域進行挖掘,主要集中在靠近“三八線”的京畿道和江原道的山中。他們全年計劃發掘85個區塊,目標是發掘800具以上戰死者的遺骨,為此會動員約10萬名周邊部隊人員。他介紹説:“遺骸發掘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確定發掘地點和死者身份。當時戰爭的親歷者不少已離世,健在的大部分年事已高,他們的記憶非常寶貴,我們必須盡快把他們的講述記錄下來。致力於尋親的主要是戰死者的兄弟姐妹,不少陣亡將士並沒有來得及結婚生子,如果同輩全部離世,能確認身份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所以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在爭分奪秒蒐集更多老人的證言,收存和檢測更多的家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