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尼
  曾先後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工作多年,後擔任精品投行(boutique investment bank)的合夥人,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商學院傳媒課程項目的負責人和金融經濟學系的兼職教授。《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的撰稿人。
 
  本書以流暢的譯筆在告訴國人:國際投行頭上的光環已暗淡了些,本是無可非議、利潤至上的投行,同樣是把“雙刃劍”。讀罷此書值得玩味:如何抵消“韌鋒”所指、衝擊已過經濟穩定的負面影響?
——夏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譯者以生動的語言,將作者作為投資銀行家的職業生涯展現給中國的讀者,使對投資銀行感興趣的人,能夠了解投資銀行家神秘、炫目和充滿誘惑背後的真實生活和巨大利益驅動的文化價值理念。相信讀者閱後會對“挑戰”、“雄心勃勃”、“社會精英”、“資本運作”等與投資銀行家緊密相連的詞彙有新的詮釋和理解。
——汪建熙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投資銀行家們一向聲稱,他們用知識和不斷創新的工具,促進了全球資源的更有效配置;但通過閱讀本書,我們也看到了,在經濟金融化、資産證券化的大潮中,投行的傳統價值——專業、誠信、長期化的客戶關係,已經被短期利益嚴重侵蝕,不少投行的行為都在異化和變質,並成為扭曲的“資産依賴型經濟”的一部分。這本生動而嚴肅的著作,讓我們清醒,讓我們反思。
——秦朔 《第一財經日報》總編

  本書作者喬納森?尼通過一個業內人的視角,以風趣而不失嚴謹的筆調,詳盡記錄了投資銀行業十幾年來的變遷,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開了投資銀行家這群社會精英的神秘面紗,是迄今為止國內出版的有關投行業的書籍中,難得一件的佳作!
——關文 《上海證券報》總編

  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為精彩的關於投資銀行家的一本書,它非常生動地告訴人們投資銀行家的功能及角色,對於人們深刻理解金融業及投資銀行業乃至宏觀經濟,都非常有幫助。譯者貝多廣先生確實對投資銀行實踐及學術都有自己獨特的眼光,選準了這本好書,值得讀者感謝。
——魏傑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 查看更多
 
 
  樊躍如:美國金融風暴:撕開投資銀行家們的“醜陋嘴臉”
  過去幾年,在全美各大名校(尤其是商學院)裏的學生,給我的感覺就是,無論是本科生、研究生、MBA還是博士生,都充滿期待地想象著自己離開校園的第一份工作能成為一名投資銀行家。那麼,作為一份職業,投資銀行家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呢?有人説,投資銀行家的收入具有最大的吸引力。以MBA畢業生為例,第一年(做投資銀行中的經理)的年薪就能趕上美國現任總統(40萬美元),往後再混些年做到高級投資銀行家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年薪不在話下。[查看全文]

  樊躍如:人性的貪婪:美國金融海嘯的真正元兇
  近來,華爾街引爆的金融海嘯愈演愈烈。10月3日,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在國會通過後紐約股市還是連續下跌一星期(黑色一星期)。有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機構雖然“止血”,但想通過“止血”恢復美國民眾對金融市場的信心還遠遠不夠。在一片金融混亂和極度迷茫當中,美國人開始遷怒于華爾街,説華爾街是目前“百年一遇”金融海嘯的元兇,有報道稱,之所以華盛頓針對華爾街的經濟救援計劃當時未獲通過,公眾強烈要求進行懲罰的衝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查看全文]

  華爾街的意外
  不少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正在懷念幾年前逝去的美好時光,如果參考時下的行情,這些回憶更是美好得讓人心碎。沒有人知道陰霾何時才能散去,至少目前它日漸濃厚,從華爾街瀰漫全美,進而籠罩全球。貝爾斯登仿佛已經成為遙遠的昨天,隨著雷曼兄弟的破産和美林證券被接管,人們驚奇地發現,華爾街濃霧瀰漫的大幕下,真正的劇情才剛剛上演,無論我們還有多少擔憂,更悲情的場面似乎還有可能出現。[查看全文]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與投資銀行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並購組的銀行家們不得不花費大部分時間思考挖掘項目,進行電話營銷,偶爾得到機會就去向客戶正式推銷(pitch)他們的服務,儘管幾乎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投資銀行向客戶推銷金融服務時,通常會使用一種道具,這種在投資銀行家生涯裏舉足輕重的東西就叫做“建議書”。即使在今天,不管是倫敦還是別處,胡亂編就一本本厚厚的建議書可能是從事投資銀行的年輕分析員和經理們最感乏味的事情。[查看全文]

  第二章 半路出家的投資銀行家
  我在商學院的時候就對高盛的企業文化有深刻認識。規矩刻板,等級森嚴,沒有個性。他們吸引了不少當過兵的、校園運動隊的和信奉天主教的畢業生(凱文三者都是),這些人習慣於服從命令,埋頭拉車。想象一下這樣的同事和工作環境。無休止的面試,每個人都可以投否決票。這不是我的生活。這種事決不會發生。[查看全文]

  第三章 獨立王國
  在人心險惡的金融世界裏,家族企業的成功部分歸功於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除非確有必要,他們對邀請外部人員加入合夥人隊伍持反對態度,這種心態很容易理解。在高盛,整整50年裏合夥人都來自高德曼和盛克斯兩個家族。另外一個猶太人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出現外姓合夥人的年代更晚。[查看全文]

  第四章 “問西德尼溫伯格吧”
  那個時代唯一的象徵性人物就是西德尼?溫伯格。從1930年開始到1969年去世,他一直是高盛的掌門人。溫伯格所代表的價值觀——忠誠、謙卑、獨立、公眾服務意識、詼諧幽默——現如今經常被念叨,卻很少被實踐。這些價值觀所帶來的一些特殊規則雖然長久以來一直被沿用著,但看上去卻無可挽回地過時了。競爭對手認為,這些價值觀和規則只不過是用來裝點高盛這塊牌子而已。

  第五章 投資銀行家到底在幹些什麼
  説到底,投資銀行是一種推銷員業務,儘管投行家們不願承認這一點,特別是在高盛,大家都認為單純的“推銷員”工作檔次要比投行低。做推銷員最難的就是打電話,特別是給陌生人打電話。只要銷售清單裏有資産要賣,不管這資産是否存在爭議,都是推銷員給別人打電話的絕好理由。如果你掌握得當,你可以通過這個機會對一家公司有很深入的了解。如果對方&&對購買沒有興趣,追問一下對方為什麼,就可以使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對方的想法。“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吃個午飯,那樣就更能了解您對X公司哪方面感興趣?”如果這筆生意對這家公司具有戰略意義,那就更好了。如果你出售的是他們想要的資産,那麼高管們是很樂意被你騷擾的。如果你很有禮貌地對待他們,經常給他們提供信息,並真正地了解他們,那麼,你在為自己做事的同時也是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我有很多關係良好的客戶關係一開始都是這麼建立起來的,通過推銷點東西給他們——有時候成功了,有時候沒成功。[查看全文]

  第六章 並購文化
  現在,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一個接一個地兜售出版公司,可以這麼説,並購是紐約投資銀行家工作的主要內容,也是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幹著的行當。事實上,投資銀行是在20世紀60年代企業聯合的購並狂潮之後,才將注意力集中到並購的前景上,並認為憑藉自身的能力或資格會取得源源不斷的業務。

  第七章 約翰桑頓的崛起
  桑頓以驚人的速度從管理委員會的普通成員一躍成為總裁,並成為接替喬恩CEO職位的漢克?保爾森的接班人,直到後來被那撥幾年前和他一起策劃喬恩下&的人趕出局。桑頓在高盛的職業軌跡正反映了市場高漲以及隨之而來的崩潰,如何重塑高盛及至整個投資銀行業。

  第八章 摩根斯坦利
  有效地共享公司的知識資源,這是高盛在行業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華爾街最佳投資銀行的關鍵因素。然而,對我來説,摩根斯坦利能讓我全權負責一批客戶,並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得項目,付出這樣的代價實在不算什麼。這裡有一幫傳媒體行業組的專業人員為我提供互補的專業技術和客戶關係,有堅實的股票研究人員支持,還有包括喬?佩雷拉和其他參與我入職過程的高級銀行家的支持。對於這樣一份全新的工作來説,很難找到比摩根斯坦利更能讓我大展拳腳的舞&了。[查看全文]

  第九章 門面已破
  2000年下半年,牛市走到盡頭,頂尖投資銀行先前佔主流的追求卓越的公司文化和為客戶服務的精神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取而代之的是明星文化以及由此産生的系統性標準降低,其中包括招聘標準、承銷標準、研究標準、應對衝突的標準、工作質量標準、團隊合作標準以及行為標準。這些低標準不僅出現在投資銀行員工身上,也出現在客戶身上。整個行業面臨著蕭條擴大的趨勢,人們懷疑這些機構能否重鑄曾經的輝煌,抑或是裂痕太深已經無法彌補。正如我們眼前將要看到的,在復蘇的年代裏,人們所做的努力大多是在還舊帳,而不是重新樹立舊時做業務的原則。[查看全文]

  第十章 天才銀行家的戲劇人生
  銀行家是這個世界上最貪婪的人,這句話沒一點也錯。互聯網突然之間成為一夜暴富的捷徑,那麼,銀行家們從投行這扇門爭先恐後地涌向網絡那扇門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到目前為止這種説法不僅為廣大公眾所接受,銀行家們也都&&了認同。[查看全文]

  第十一章 代表買方
  作為買方代表,為收購提供融資則是取得項目成功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銀行家扮演著兩種不同的有著潛在衝突的角色:一是對交易各方提出客觀建議的顧問,另一是將客戶介紹給公司內部的提供融資的專家。當融資條款對客戶不具備競爭力時,財務顧問的客觀建議是另尋融資渠道,這時,兩個角色産生出明顯的衝突。

  第十二章 為能人準備好紅地毯
  由於業務環境的惡化已達到不可否認的境地,主要投資銀行在2001年初宣布了第一輪的裁員。對已經10年沒有裁員的摩根斯坦利來説,這個第一輪尤為困難。上一個市場調整是在1994年,大家還記得當年高盛兩輪殘酷的裁員,而當時摩根斯坦利得到了“人才的購入良機”。但是,這次成本和收入之間的巨大差異使這次不可能像上次那樣溫和。

  第十三章 投行高層
  泡沫破滅時期這些爭鬥的性質以一種詭異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牛市時期所産生出的價值觀。如果説牛市標誌著在這些公司中名人文化的抬頭,那麼,代表著熊市的極度個性化的鬥爭就像是一種新的世界秩序的自然延伸,它的邏輯就是,個人利益遠遠高過公司利益。就在不久前,公司和客戶的利益佔據著統治地位,然而牛市使這樣的價值觀遭到質疑。

  第十四章 精英神話
  這些銀行家們一路走得順風順水,優良的成績,過硬的SAT分數,最好的大學,不錯的工作,頂尖的專科學院,最終確保他們進入頂尖的投資銀行。現在,他們成了華爾街上的失業者,如果還有一線希望的話,他們願意屈就中型投行以謀得一個職位。在網絡潮中離開銀行投身互聯網創投公司的人壓力更大,他們的履歷表因從銀行到互聯網而顯得前後不連貫,個人前景也就更加慘澹。[查看全文]

  第十五章 次級小公司之王
  我很清楚這種“解決方案”的苦心之處。對哈蘭德來説,我既不佔他部門的編制,也不再擁有傳媒組聯席負責人的身份,但他仍然可以分享我創造的業務收入。他還可以時不時地把幾個出版業大客戶從我手裏挖走,分配給其他銀行家,從而進一步削弱我的優勢和影響力。而對管理層來説,既保住了一名原本就為數不多的能帶來收入的銀行家,又不需要對整個傳媒和電信組進行結構重組。

  第十六章 漫長的道別
  吸引我加入投資銀行的理由是,我將有能力影響決策者,認識到這一點,我甚至懷疑是否會後悔離開這裡。不管行業整體還是我個人的情況如何糟糕,我仍然應該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是不是有這樣的職位,既可以同樣接觸到決策者,又可以不受制于大機構的繁雜限制?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這已經無關緊要。不管我如何喜歡投行世界的這些方面,它在我值得為之努力的全部事業中已變得微不足道。我開始意識到前面提到的行業變化已經沖淡了投行所提供的服務價值。

  尾聲 尋找西德尼溫伯格

 
   
   
 
  貝多廣(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金融風暴席捲之下,投資銀行業將走向終結
  在行業內部,和監管領導見到的話,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投資銀行業真的沒有了嗎?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似乎不相信,但是我作為業內的人士這麼多年,對華爾街的觀察,包括也有翻譯《半路出家的投資銀行家》的過程,可以比較確信地説,對於整個行業來説,投資銀行業確實已經終結了。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投資銀行業,可以説全球的投資銀行業,是因為1929年的大危機,大蕭條而産生的,而這次投資銀行業又是因為07年—08年這場金融的大風暴所消失的,這是非常值得回味的這段歷史。[查看全文]

  向松祚(著名經濟學者):華爾街投資銀行紛紛垮&的真正原因
  從年初到現在,世界上第一大投行和第二大投行都已經沒有了,成為中行投資公司了,它是在金基德狀況下,被推翻了,被顛覆掉了,未來投資銀行的模式跟以前的是非常不同的,投行的業務本身還存在的。包括,IPO他們所做的業務,還是存在的,因為是一個真實的需求,作為企業的行業大家都需求的,不是説,業務沒有人做了,當然了還是有人做的。[查看全文]

  滕泰(銀河證券研究所所長):全球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半路出家的投資銀行家》的譯者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貝多廣不久前在媒體上宣稱,20年以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但是我想這是狹義的概念,據我個人的意見,它是隨著資本市場誕生的,早就存在了。[查看全文]

  貝多廣(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金融風暴後,投資銀行業可能會出現的三種模式
  據我分析,華爾街的三大投行倒掉以後,另外兩家並到第三家來管,是全部保護的,原來為什麼不管呢?是炒作的東西,美國政府是不用管的,這次,是用銀行來管,是作為獨立的投資銀行業沒有了,但是投資的銀行的業務還是有的。所以將來的格局我們觀察,是應該在銀行的控股公司底下,有商業的投資業務,資産管理的業務,都可以成立一個公司。具體的業務怎樣做?跟原來的獨立的投資銀行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就有資本的存儲率的要求,甚至於跟國會,聽證會有關,大概在一年之內,美國的國會會制訂新的法案,限制新的投資銀行的業務,尤其是衍生産品的業務,究竟怎樣的開展?會有很多的制約。[查看全文]

  向松祚(著名經濟學者):金融海嘯中,華爾街投行應該吸取的兩大教訓
  一個就是衍生産品的發展,是不是要有一些限度,比如説有一些東西就是不能做。我們可以把MBS,這些超級好的證券,甚至於超過了美國的國債的安全度,這聽起來非常難以理解,但是衍生是非常困難的。你做的衍生的工具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是需要思考的。這次實際上,美國不是沒有人看到這個問題,像巴非特就説過,衍生金融産品,衍生金融交易,是全球市場的大規模的殺傷性的武器,現在,殺傷性大規模的武器爆炸了,所以我説,衍生工具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反思的。這對於中國來説是有借鑒意義的。[查看全文]

  滕泰(銀河證券研究所所長):華爾街風暴的慘痛教訓:金融創新不應背離國民經濟本身的需求
  這次華爾街金融風暴,我覺得最慘痛的教訓就是,所有的金融創新應該老老實實從國民經濟的實際出發,你設計的業務和産品,如果是經濟本身需要的話,就可以的,如果背離了基本目標,就容易走到死胡同裏面。[查看全文]

  滕泰(銀河證券研究所所長):全球金融風暴中,中國同行的路該怎麼走?
現在美國、歐洲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許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國內,中國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判斷,人家叫做創新的國度,人家是壓抑的,我們是監管不夠,比如像中信公司,當時設想要建成中國德摩根、中國的高盛,而且我們一直做的事情,也就是按照科班的來經營我們的業務,突然之間,楷模沒有了,那我們選誰呢?説到底,中國的金融創新,實際上,回到根子上的話,實際上中國的創新,實際上談不到創新,我們都是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哪有幾件東西是我們中國人獨創的?還沒有到達這樣的程度。[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