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國經濟展望高峰論壇”文字實錄
    2009-12-29        來源:騰訊網

  [嘉賓發言]燕京華僑大學校長 華生

  主持人:感謝曹遠徵先生,他特別提出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性質,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危機,所以要以不同的方法應對危機,他還預測了明年政治轉彎的環境,還有人口結構變化、壟斷的問題和低碳經濟發展方向的問題,讓我們再次表示感謝。下面請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演講。
  華生:各位下午好,我的題目是關于明年經濟的展望,我想講的簡短一些。如果説簡短一些這個用語太寬鬆,從極度寬鬆到適度寬鬆,我們的用語始終是適度寬鬆,對于今後在政策和理解跟隨政策的準確度上會産生非常大的差距。其他方面説的跟做得對不上,2009年中央應對是非常及時非常果斷,效果也非常好。當然這些應對主要是短期性的,是用投資拉動替代出口下降,剛才他們也做了分析。
  [中國結構問題的核心是城鄉結構問題]
  對新的一年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從增長來説應該是增長無憂。2009年的時候大家是對"保8"有懷疑。新的一年開始,領導擔心的不是保不住"8",而是會多增長,現在已經箭在弦上,所有投資項目已經出去,中央壓住了投資規模,各個地方努力想上項目。2009年是中央需要地方湊項目,現在增長率已經達到10以上,明年經濟增長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增長的可持續性。總理也説了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將來主要靠出口部太可能,投資拉動不能長期,2009年是一萬億,2010年也就是一萬億,所以單靠這點推動是不可能的,我們的貨幣政策已經在收縮,財政政策也採取了調整,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已經收緊,如果不收確實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現在的主要核心問題用宣傳的口號來説是"保增長、調結構",最重要的問題是調什麼結構,我覺得是從領導到主流輿論並沒有搞清楚,調結構是對的,但是調什麼結構,中國最大的結構問題是什麼?從什麼地方入手才能解決結構問題,這一點我所看到的都沒有説清楚。當然小的結構有很多,很多工作開始做,包括資源價格改革已經啟動,明年是"十一五"最後一年,如果有一些大的動作,會對整體結構有改善。其中非常關鍵的是資源稅能不能開徵,如果開徵對産業傳導有壓力,中央能不能下這個決心現在還要再看,至于調整産能結構恐怕是通過法律、環保進入門檻的要求。
  現在很多知名品牌包括吉利收購沃爾沃,都是擠進來的,現在成了主力軍,這種效果是最差的。回到中國真正面對的結構問題核心是城鄉結構問題,一個結構挑了四五個結構,這是中心問題所在。比如積累和消費的比例有問題,問題在哪呢?在于消費比例太低,從改革到現在從GDP的構成來看政府消費這塊三十年來基本上是穩定的,穩定不是説數量不增加,數量增加很快,GDP兩翻多了,城市居民消費也基本穩定,投資增加消費減少最大一塊是農村居民,從改革初期20%左右掉到只有8%,消費少了不是城裏人消費少了,不是城裏人消費出現了問題,而是農村消費年年在下降,而且在急劇下降。為什麼會下降呢?農業稅都不徵了,計劃糧也不交了,在新的形勢下形勢在轉變,農村在做兩件事,第一到縣級財政看看地方財政的主要支出最大頭是教育,因為醫療能力很弱,主要是中小學教育。財政收入大頭固定部分要維持中小學教育,因此現在農村為城市提供勞動力,他們教育完了這些人輸送到城市打工,打工到30、40歲競爭力比較差了再送回去他們負責養老,農村消費比例低,就是它負責兩頭,把最精華的一頭送給城市作為廉價勞動力。
  再看看分配結構,兩極分化發展的非常嚴重,GDP係數靠近0.5,成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平均的國家,除了一般的貧富差距,最大的因素就是農村人口跟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從貨幣來看就差3.3倍,加上福利是5倍,在收入分配不平均的時候消費一定會有影響。包括總理講到地區的結構、一二三産結構都是和這個問題連在一起,我們一二三産結構失調是因為工業化和城鎮化脫節,工業化突飛猛進但是城鎮化還沒怎麼起步。
  因此城市永久性的居民沒有增加,第三産業是不可能發展的,因為大家都是過客,家不再這個地方,所以第三産業發展不起來,三産持衡跟工業化城鎮化有很重要的關係。
  下面重點講講房地産市場的飆升,最大的結構跟城鄉結構相關,城鎮化跟工業化脫節,我們每人平均已經3000多美元,世界像我們這樣的國家城鎮化率已經過了55-60%,我們有戶籍的人口大概在32%。現在統計45%的城市化率包括了1.5億農民工,還沒有計算不在身邊的妻子兒女,在這樣的結構下肯定會有其他結構的問題,現在城市房價的飆升很多人説中國城市房價肯定要飆升,而且繼續飆升。我看到大講堂上我們的教授唾沫滿天飛。我覺得城市化和房價飆升沒有關係,沒有一棟房子是為農民蓋的,即使是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也是為城市人準備的,不是為農民工準備的。城市的房子不漲價農民都買不起,現在房價飆升跟城市化沒有關係,城市化是農村人變成城市居民,我們的問題就是走了畸形的城市化道路,城市永久性居民並沒有相應增加,這帶來了一係列的問題。
  [“十二五”真正要規劃的是城市建設]
  對于2010年來説,剛才曹遠徵説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我也覺得2010年本身由于投資的發動機已經開動,後續的項目還會繼續。2010年是"十一五"最後一年,面臨著"十二五"的整體布局,怎麼認識結構問題是我們今後五年面臨的重大挑戰,而這個思想目前並不明確。真正要規劃的不是農村建設,因為農村大部分農民正在逐步離開農村,真正要規劃的是城市建設。這就涉及到幾個問題:第一在什麼地方發展城市,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溫總理講了我們要在中小城市適度發展,但是進城農民的就業點不在中小城市,更不要説鄉鎮。鎮上沒有就業崗位怎麼把説的那幾句話,有固定工作、有固定住所這是連不起來的,因為工作地點是在大城市,所以不回答問題光説幾句空話是不行的。發展中小城市要在中小城市提供就業崗位農民才能去,所以首先就是城市往什麼地方擺的問題。我估計是大中小並舉,現在市場經濟的格局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了沿海城市,他們在這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已經居住了多年,盡管沒有住所。這就涉及到國家對城市在地區結構上怎麼布局,光要解決進城1.5億農民工加上家屬是3-4億人的欠帳就是重大的問題,這是市場經濟解決不了的問題。
  西方國家城市的規劃、房屋建設都是要有計劃的,我在英國的時候我們家門口是保護區,前面窗戶被打破一塊,換玻璃上去以後當地計劃部門就找來了,説要換成原來的玻璃,所以在城市規劃這塊完全是政府的責任,而且是不能替代的。明年的問題是城市在全國的規劃。
  第二個規劃是城市本身怎麼規劃,比如説北京怎麼規劃,像現在規劃和投資辦法,房地産價格飆升是必然的,我們有奧運,有一係列巨額基礎設施的投資,這個地方蓋了那麼多廣場和大樓,低價上升是必然的。這樣的上升一定是大家承受不起的。
  能夠給居民居住的地方太少,而且是給一般居民居住的地方太少。現在對城市本身怎麼規劃我認為是個重大問題,特大型城市規劃的結果,你到倫敦或者東京去,每人平均收入GDP是我們的10倍、8倍,他們住多大的房子。我去東京他們的房子都很小,包括倫敦城裏住的是大量普通收入人群,富人都住郊區去了。所以市裏房價上不去,因為住的都是一般收入人群,在規劃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把大量小居室的房子建在了城市,要想住房子到一百公里以外,政府規劃非常重要的就是交通。我在英國的時候耶誕節去一個銀行家,那個房子50萬美元,有游泳池、有花園,他在倫敦金融城上班,每天早上開20分鐘車,到火車站換火車到倫敦上班,這是富人住的地方。市場所不能替代我們解決的問題是工作的著力點,但是我們現在並不清楚。目前暴露出來由于巨額的貨幣投放,我們的CPI上漲不快,當然跟我們的統計方法有關係,因為CPI對不同的人不一樣,我們的CPI裏居住的成本佔微小成份,所有需要買商品房的人恐怕支出結構力居住要佔大頭,甚至是30、50以上,CPI統計起來完全不同。同時表現為資産價格泡沫。突出表現在一個是房地産市場,一個是股票市場。在證券市場上主要表現為結構性泡沫,因為我們成功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是結構性泡沫仍然非常嚴重。
  如果把證券市場當中像主要行業的大企業拿掉平均不是20多倍而是40倍,所以在證券市場主要表現為結構性泡沫。在房地産市場上表現為人員居住,由于農村人流動,經濟發展比較快的沿海城市價格的飆升。泡沫化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而且還在發展。所以我完全不同意説中國的房地産沒有泡沫,是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的,沒有這回事。從西方國家來看他們的房地産泡沫是在城市化之後,美國、英國、日本房地産泡沫都是城市化完全之後的事情,城市化發展當中房地産泡沫很難發生,因為那是大量窮人進城的時候。我們要發展城市化,就必須要農村人進來並且讓城裏人住的下去,現在不僅僅是遏制的問題,遏制是從社會穩定角度出發。但是要對這個民族負責任,現在的核心問題是要把城市房地産價格經過長期溫和的熊市調整,才能讓農民進來,我們才能實現城市化。而我們的措施是非常不得力。很多措施基本是隔靴搔癢。
  比如説現在要增加開發商拿地首富增加了50%,讓生産房子的人變得更難一些,我就不明白了,市場供給量大了價格才能下來,生産更少一些有助于房價下來嗎?很困難。可能他們困難一些標價的時候有點影響,但是這點影響比房地産提供量的影響很小。
  再比如二手房交易稅費的提高,二手房交易在西方市場主要交易是二手房,新房子很少,大家會説中國是城市化階段所以新房子説,剛才我講了我們的新房子都是給城裏人蓋的,不是給農民蓋的。所以我們應該主要以交易二手房為主,二手房的交易稅應該大幅度下調,下調才能讓居民在國家不出錢的情況下改善福利。二手房的交易稅費應該大幅度下降,時間短的不一定就是投機,時間長的不一定不是投機,如果你真想抑制投資性住房需求,不在于多少年控制交易費用,而在于你把它的收入徵稅。現在北京怎麼徵稅,房地産交易個人所得稅1%可以忽略不計,這是鼓勵投機性的房地産交易。
  溫總理講了稅收制度是個大問題,貧富兩極分化重要原因就是稅收制度太不公平。就像在證券市場上一樣發起人的大小非在市場上兌現幾億幾十億,不用交一分錢的稅,我都不知道這些稅務部門的人在幹什麼,拿一兩千塊錢的人把稅算那麼細,拿幾十億卻不算,我希望新華社同志在這方面做點呼吁,兩極分化這樣發展下去國家怎麼穩定。所以現在創業板企業越來越多都是個人發起股東,因為個人發起人股東將來不需要交稅,法人發起還要交企業稅。回到房地産市場,房地産市場要想解決飆升的問題,在稅收制度上稍微做一點調整明天房價就會往下跌,中國人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原來説中國人不喜歡開小排量的車,在國外都是開1.1L,國家不過是在購置稅上稍稍減免,我們小排量的車就直線上升。如果五換以內房子超過一百平米的今後再建,稅比五十平米多得多,馬上就會調節。要保證大家有地方住,有錢人真想住可以去郊區蓋別墅,蓋宮殿,如果想進城只能蓋50平米的,100平米就不夠了。所以我認為在房地産市場上短期解決問題要徵收有兩套豪華住房的人徵收費用,但是有人説是改善性住房,稅務部門一聽這個就覺得不好徵,其實很好徵,先把稅徵了,等把原來的房子賣了再稅還給他。從現在開始新買的房子徵收特別交易費,在城市幾環以內購買第二套房子徵收特別消費稅。
  在另外一頭,你聽房地産商講話他們説錢沒賺到,但是福布斯排行榜上全是他們。這個時候還不徵收暴利稅?中石油中石化石油漲價還要徵收呢,你拍賣土地的時候都有樓面地價,賣地的時候也是按照每平米賣,每平米售價超過多大比重就徵收暴利稅或者是特別稅。所以對于房地産國家要下決心調節,房地産業在今後三十年都將是中國的支柱産業,但是房地産業要大發展就是低價,低價才能量大,量大才能成為支柱産業,只蓋高檔房子成不了支柱産業,你要為進城的幾億人蓋房子這個空間大了去了,房地産價格只有下來房地産業才有發展。
  就像股市上判斷市場高了還是低了用市盈率判斷,房地産市場上是用價格收入房價比,用租售比衡量,用這兩個指標衡量中國是世界上泡沫最大的國家,人家把你列入房地産泡沫最大不是沒有原因,而是用相同的指標衡量你。所以我覺得房地産的問題反映了城鄉結構問題,今後城市化怎麼搞是政府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核心。什麼是過剩産業可能就變了,我特別擔心政府去調過剩産業,如果大量給農民工蓋房子,真正實現有居民的城市化,我們有些過剩的産業就不過剩了,所以調結構怎麼調在一定意義上決定我們經濟增長命運。
  舉一個敏感的問題,比如説拆遷條例,知識分子一邊倒的意見一定要修改,保護居民利益,我個人的看法這個問題至少要打一個問號。一方面成交的居民面臨著強制拆遷補償不足的問題,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存在另一方面的問題,就是這些人利用區域的壟斷優勢漫天要價違規建設來獲取城市化發展過程當中的好處,現在深圳、廣東拆遷一個村夠要出現一大堆億萬富翁,違規建設建設最多的人自己家建了三萬平米,把宅基地蓋到五層樓又加七層樓,兩家之間過一個人都困難,這樣的拆遷戶要保護嗎?保護的結果就是建設城市成本越來越昂貴,農民進來越來越困難,這是平衡的問題,而不是唱高調口號的事情。每個人都要有自由的權利,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沒有自由,不準到街上來。關心一小部分人是需要的,《蝸居》不是講了這個問題,但是裏面講了一句諷刺的話,《蝸居》裏不是最困難的人,他們值得同情但是他們的困境比農民要小得多。其二他們感覺最大的不平,臺詞裏説"有戶籍人口的人結婚,娘家送一套房子,婆家送一套房子",我估計講的不是城市居民,是什麼人可以送兩套?是城郊的這些人,現在的贖買政策上海補償兩套不夠要三套四套,自由的權利是不是要有一個邊界呢?我不怕説得罪人的話,因為這樣分配的結果,分到政府手上還來要做基本建設,如果説他們全都應該按市場化補償,他們把城市化的全部好處拿到手上,那個錢不會拿出來修橋築路。所以對這些時髦的口號要做分析,在政府面前很多人是弱勢者,但是這不是市場交易,完全市場拆遷,坐在房間裏知識分子可以講這句話,你去拆拆我看看。如果是完全商業拆遷,就像我到印尼去一樣,雅加達要修一條環城路修了二十年了還沒修成,要一家一家談。城市化的核心就是降低城市化的成本,這樣才能給中國經濟提供動力。
  再説一下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包括政府的不確定性,我在二十一世紀上看到一個評論,語言非常尖刻,看了以後覺得很過癮。他説王石和潘石屹是房地産市場的高手,正確預見了房地産市場要出問題,因此他們囤積了大量的錢,等金融風暴來了那些一心擴張的房地産市場資金鏈斷裂,他們就收購過來進行産業重組。但是沒想到金融風暴來了政府處于經濟穩定的考慮對房地産商伸出援手,到期的貸款可以不還,這樣把過度擴張的人就了一把,過度擴張的人成了政府的擴張主義者,因為後面有政府的錢,所以他們賺了大錢。然後謹慎判斷市場的人現在大鬧房地産泡沫,説是猜對了開頭輸掉了結尾。資本市場同樣有這個情況,3月份的時候你預計市場往上走,但是你沒有預料到政府發了1.6億貸款,所以這裏有太大的不確定性,當然這不是經濟學家推諉的理由。我大概説説我的看法,中國的證券市場由于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使得基礎大大擴大,這樣整體性股指還在合理的范圍內,嚴重的是結構性泡沫,結構性泡沫跟政策制度是相關的,因為我們有資産重組政策。市場上炒的收益率最高的股都是重組的股,世界上不會有這個情況。所以中國人喜歡炒消息喜歡投機是跟政策相關,買優質股、大盤股賺不了錢,買垃圾股、買ST就可以賺好多倍,在短期內很難改變。這跟我們的制度和設計政策有關係,規范市場上的企業都是整體上市,我們的企業上市一部分後面還有主體,所以可以有不斷注資新聞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股市的投機性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2010年我個人的觀點,目前中央政策是比較穩健的,走一步看一步,各方面增長比較好,利好因素在上半年表現比較多,而下半年情況會困難一些,我傾向于認為2010年股市虎頭蛇尾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目前這個市場並不具備大牛市的條件,它還處在2007年泡沫破滅之後的大調整周期當中,因為我們還要消化很多東西。除了2009年以外2010年還要消耗股權分置改革,還要解決大量企業上市的問題,同時還有國際版有待推出。當然對這些格局有影響的還包括股指、期貨的推出,我個人不讚成股指期貨先推出來,我主張風險遞進。所以中國資本市場還需要兩三年的調整和充實來消化市場擴大的壓力,只要我們經濟增長的方式對頭,中國資本市場跟中國經濟一樣在今後二三十年當中再出現前面的爆發性增長應該説是完全可以預期的。現在曹遠徵不在要不然我準備批判他,老齡化論我是不同意的,還有中國人口福利還要享受很多年,農村不是沒有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多的要命,而是掠奪性的使用,我會找機會跟他辯論,我就講到這,謝謝大家。

1234567

  相關稿件
2010中國經濟展望高峰論壇 2009-12-29
“2010中國經濟展望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2009-12-29
中國滑雪産業高峰論壇開幕 2009-12-15
熱烈慶祝2009中國經濟發展論壇在京隆重召開 2009-12-04
第八屆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將舉辦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