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人形象地將其比喻為“四把刀子”加“一根繩索”。“四把刀子”是指匯率上升,以及能源、原材料、勞務成本大幅度上漲。“一根繩索”就是信貸收緊。可是同樣面臨“刀砍繩束”,有的企業利潤空間被削得微乎其微,有的企業卻安然無恙,甚至活得比以往更滋潤。經濟學上的“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弱者更弱的現象,去年以來在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愈演愈烈。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造成這種分化的原因不在于企業規模的大小,甚至和其所處行業相關度也不那麼緊密,而在于企業面對困難的態度,以及採取的對策。[詳情]
  不止是珠三角地區企業,在江浙一帶採訪,記者感受最深的莫過于一個字“懸”,一是懸在中小出口企業對國家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二是懸在企業主心轉机型的焦灼。
  浙江溫州康泰木業的新産品鈣木塑材料,具有環保耐用的特點,如果獲得250萬元左右的資金支援,新産品將對傳統木業産生“革命性”影響,而這一産品也被該企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不過,僅靠自有資金顯然難以實現企業發展的“加速度”。康泰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放寬條件,像我們這類有好産品好技術但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業,就能放開手腳。康泰困惑的是:銀行的放貸政策為什麼不能“變通”呢?[詳情]
  義烏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眾多、發展潛力大,一直被當地各金融機構視為“香餑餑”,爭相發放貸款和吸收存款。然而,現在幾乎很少有中小企業能貸到款。按照王永漣的説法,“現在找銀行貸款變得不現實了。”從以往的“香餑餑”到現在的吃“閉門羹”,義烏中小企業正遭遇巨大的反差。
  同樣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中小企業也遭遇資金寒流。今年一季度,工行、中行、建行的江蘇省分行貸款投放分別為131億元、103億元和68億元,僅相當于去年同期投放量的50%、50%和30%左右。“企業資金鏈呈緊張趨勢,企業借貸成本上升,小企業貸款滿足率下降。”江蘇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表示,從2003年開始,宏觀調控像擰螺絲一樣,不斷在擰緊。[詳情]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堅持有保有壓’,‘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援’,這些醒目的內容已經挂在央行網站上了。”每天都要上網的浙江湖州老板陳先生顯得很興奮。從緊的貨幣政策可能在中小企業層面有所松動,令備受資金短缺困擾的沿海中小企業為之一振。
  而記者最近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採訪發現,眾多中小企業主和管理部門在對“有保有壓”政策充滿期待的同時,也不無憂慮:如果適度放松對中小銀行的放貸規模,新增的貸款是不是一定會被中小企業獲得?“有保有壓”會不會繼續向“保大壓小”演變?[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