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緊縮:保了大企業 壓了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生存狀況調研之一
    2008-08-01    本報記者:肖波 王文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堅持有保有壓’,‘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這些醒目的內容已經挂在央行網站上了。”每天都要上網的浙江湖州老闆陳先生顯得很興奮。從緊的貨幣政策可能在中小企業層面有所鬆動,令備受資金短缺困擾的沿海中小企業為之一振。
  而記者最近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採訪發現,眾多中小企業主和管理部門在對“有保有壓”政策充滿期待的同時,也不無憂慮:如果適度放鬆對中小銀行的放貸規模,新增的貸款是不是一定會被中小企業獲得?“有保有壓”會不會繼續向“保大壓小”演變?

“有保有壓”異化為“保大壓小”

  在廣東省中山市從事豪華裝飾吊扇生産的魯穩雄,最近兩個月往銀行跑的次數比辦企業近10年加起來還多,“腿都快跑斷了,但沒一家銀行願意放貸。”
  魯穩雄的産品在海外年銷售純利過千萬元。儘管他拿出一系列數據表明公司前景看好,但銀行還是以其在國內銀行沒有好的現金流量和信用記錄,不是省行的VIP客戶、AA級客戶和省級簽約重點客戶為由,無一例外拒絕放貸。
  望貸興嘆的不僅僅是魯穩雄。“我們跟金融機構的關係很少甜蜜過,從去年開始越來越苦澀。”不少中小企業主向記者這樣訴苦。
  “‘有保有壓’異化為‘保大壓小’,形成了政策虛位。”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一位負責人如是説。他分析説,宏觀調控反復強調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要求在實施總量控制的同時,注重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做到鬆緊適度,不搞“一刀切”。
  這位負責人説,歷次緊縮調控,信貸收縮往往率先從壓縮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開始,“一竹竿打死一船人”。廣東小企業融資狀況的變化既是當地外向型經濟的晴雨錶,也是全國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測溫計。據廣東銀監局初步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廣東銀監局轄內小企業貸款餘額合計1555.85億元,比年初減少近150億元,佔餘額1/10。目前轄區銀行機構小企業貸款在各項貸款中的佔比僅為7.13%。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提供的一份報告稱,工行浙江省分行今年1至4月新增小企業貸款同比減少了7/8。來自山東省經貿委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該省各級信貸餘額增加的1468.6億元中,中小企業僅佔9%。據專項調查,今年一季度,山東省中小企業和30個弱縣的貸款需求滿足率都同比下降了10多個百分點。另據對山東158家中小企業融資調查,一季度資金供求缺口率為34.6%,分別比去年和前年同期高出15.7和12.5個百分點。
  銀行的錢主要去了哪?答案是肯定的:大企業。一些地方貸款向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受限制行業集中的趨勢仍在加劇。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了解到,今年3月份,山東省銀行向製造業中的九大行業新增貸款累計達到95.6億元,佔製造業新增貸款的80.5%,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同時期,銀行將84%的新增貸款、合計689億元貸給了大客戶,同比提高12.5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山東中長期貸款猛增482億元,佔貸款新增額的64%,同比提高了近30個百分點。
  “總量收縮與信貸集中同步進行,這種總量收縮、結構扭曲的狀態顯然與政策導向和政策預期有&&,宏觀較好,微觀叫苦。”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副行長王敏説。

被“壓”的為何老是中小企業

  浙江一家民營照明電器高新科技型企業負責人對記者形象地比喻:“過去,我們是銀行窗紗上的螞蟻,偶爾還能找個空格鑽進去。現在中小企業事實上成了壓的對象,就像銀行窗戶玻璃上的螞蟻,前景光明,就是沒出路。”記者採訪發現,許多正在快速成長中的中小企業不是“倒”在市場和經營上,而是“困”在資金上。
  中小企業為啥總是挨從緊貨幣政策的“板子”?
  “半年多時間,我們被本地政府邀請,參加了四五次銀政座談會,話題只有一個:想方設法加大對當地大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江蘇一位市級商業銀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坦陳,銀行與地方的關係密不可分,再講原則的銀行也會對地方政府表現出一定的“配合”,畢竟政府的財政存款與政府質地優良的項目,是所有銀行都夢寐以求的。
  這位負責人説,按照目前的稅收分配格局,中央企業所得稅歸中央,地方企業所得稅歸地方,營業稅全部屬於地方。這使得地方政府有動力利用權力資源影響銀行,扶持國有企業的發展,而信貸向國有企業傾斜,必然導致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進一步被邊緣化。
  這位負責人還分析認為,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可貸的資金總量減少了,到底保誰壓誰?核心的大客戶第一個要保,因為風險小,盈利好。第二個要保的是老客戶,如果斷了其2008年的貸款鏈,那麼2007年放出去的款項很可能還不上,容易形成呆壞賬。相比之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變得更加艱難。
  要從銀行獲得資金,沒有相應資質和抵押物很困難。不少企業希望通過擔保解決融資難,但擔保門檻比銀行直接放貸更高。而調研顯示,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廣東和浙江,實際擁有抵押物的中小企業比例不到10%。同時,由於信用缺失,95%以上的小企業都有兩本賬,銀行採信審查監督和管理的成本是大企業的五至八倍。
  “最頭疼的是信用歧視。”一家燈具製造企業負責人舉例説,在工商銀行的信用等級評定標準上,“經營實力”這一指標佔15分,佔了總評分的18.75%。而中小企業無論從資本總額還是資産總額都無法與大企業相比。
  寧波市一家擔保公司的負責人認為,國家“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在向一些銀行傳達的過程中出現理解偏差。“國家限制‘九大行業項目貸款’,到了省裏就變成了限制‘大項目貸款’,再到分支行就變成了限制‘項目貸款’”,於是更多的銀行將資金投向大企業、大項目。當地一家生産類企業,兩個月前向某股份制銀行提交了一筆4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申請,得到的答覆是“1000萬元以下的貸款我們一律不做”。  
  這位負責人説,具有盈利衝動的金融機構擁有調控的“自由裁量權”,必然會對“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策略做有利於自身利益的異化詮釋,並形成“先異化得利、後異化受損”的局面,“有保有壓”演變成“保大壓小”和“保強壓弱”。 

“有保有壓”需要精細化

  信貸鬆動或許就在眼前。央行一位從事信貸管理的工作人員預計,不出半個月時間,信貸規模可能出現自去年四季度以來的首次增加,也就是説,信貸額度可望出現有針對性的放鬆。
  而一些中小企業及其管理部門擔憂的是,即使貸款政策稍有放鬆,在從緊貨幣政策背景下銀行會否慣性地優先滿足大企業融資需求?如果放鬆對中小銀行的貸款規模,中小銀行是否同樣沒有積極性做大銀行不願做的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鋼明認為,要停止種種不合理的“扶優扶強”政策,當務之急是銀行監管部門要督促法人機構,按照國家産業政策制定科學的“有保有壓”指導意見,避免其分支機構因過分強調統一性而忽視差別性的“一刀切”現象,督促地方性中小法人金融機構,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和重點制定相應的“有保有壓”辦法和措施。同時,要制訂一套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的貸款評估指標體系和“中小企業貸款指引”,用於指導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
  怎樣才能落實“有保有壓”的調控策略,確保金融調控意圖——銀行經營行為——調控效果的高度一致性,盡快矯正信貸結構加劇扭曲?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副行長王敏説,必須採取更加靈活的差別性調控手段,創新更多的差別性金融調控工具。在現有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基礎上,應繼續拉大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之間應執行差距。可考慮創新存款準備金差別利率制度,對不同對象、不同區域實行差別的準備金價格。適當賦予分支行在特種存款、央行定向票據、再貼現和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方面的自主執行權。
  王敏説,對於那些發放小額貸款的銀行機構,應當按小額貸款佔各項貸款的比例調減存款準備金率,並且存款準備金率也應適當下調(比如不超過12%)。同時,對於小型銀行機構(比如資産總額不足200億元的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實行信貸“準規模”控制;僅嚴格實行75%的存貸比例控制,任何時點均不允許突破。
  “應該明確規定差別性金融調控的量化技術執行標準。”王敏説,該技術執行標準由人民銀行根據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要求來確定,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兩高一資”貸款、中小企業貸款比例;二是政策限制行業、企業貸款集中度;三是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

  相關稿件
發力城市信貸 郵儲全國布局個人商務貸款 2008-07-31
上海銀監局:商業銀行要確保小企業信貸 2008-07-25
[專題]小企業信貸政策有望放寬 2008-07-24
小企業信貸政策有望放寬 2008-07-24
小企業迎來信貸春天? 200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