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中小企業融資實情:貸款滿足率不足30%
中小企業生存狀況調研之二
    2008-08-04    本報記者:肖波 王文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宏觀調控的“螺絲”越擰越緊,從緊貨幣政策就是一把最有力的“螺絲刀”,同時也是一柄“雙刃劍”。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老大難問題,又一次凸顯在從緊貨幣政策之下。
  江蘇和浙江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省份,兩省中小企業創造的經濟總量約佔全省的80%,高于全國平均20個百分點左右。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究竟如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會不會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真實刻畫呢?

“趴在玻璃上的螞蟻”

  7月22日,在浙江義烏市的浙商銀行義烏分行大廳,懷揣房産證、企業購銷合同、信用證等貸款手續的私企老板王永漣,黯然走出銀行信貸科。又一次空手而歸,這是他跑的第三家銀行了。“我現在成了趴在玻璃上的螞蟻,一點出路都沒有了。”王永漣無奈地告訴記者,聽説浙商銀行是銀監會指定的三家小企業貸款試點行之一,他滿懷希望進來,沒想到手中有地産、房産等抵押物,也一樣貸不出錢。
  義烏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眾多、發展潛力大,一直被當地各金融機構視為“香餑餑”,爭相發放貸款和吸收存款。然而,現在幾乎很少有中小企業能貸到款。按照王永漣的説法,“現在找銀行貸款變得不現實了。”從以往的“香餑餑”到現在的吃“閉門羹”,義烏中小企業正遭遇巨大的反差。
  “在2007年1至6月,我們行投向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佔全行總量的80%以上,但今年同期,這個比例估計30%都沒有。”據工行義烏支行一位人士介紹,去年該行一直把中小企業作為信貸扶持的重點,但在今年從緊的貨幣政策背景下,義烏各金融機構信貸規模不同程度趨緊,部分中小企業和個人成為銀行的壓貸對象。
  浙江銀監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該局對265家小企業做過一次樣本調查。今年一季度,小企業授信戶數比年初減少11664戶,下降3.3%;小企業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50.06億元,僅為去年全年增量的8.6%。
  同樣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中小企業也遭遇資金寒流。今年一季度,工行、中行、建行的江蘇省分行貸款投放分別為131億元、103億元和68億元,僅相當于去年同期投放量的50%、50%和30%左右。“企業資金鏈呈緊張趨勢,企業借貸成本上升,小企業貸款滿足率下降。”江蘇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自深圳銀監局調任江蘇銀監局半年多來,一直忙于調研。他表示,從2003年開始,宏觀調控像擰螺絲一樣,不斷在擰緊(實體經濟)。
  武進農商行是常州武進地區規模最大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存貸款規模均佔當地金融市場份額的1/3,是當地最具競爭活力的現代商業銀行。該行副行長許春培説,“以前我們能100%地滿足中小企業客戶的貸款需求,現在由于信貸規模太少,實話實説,只能滿足50%了。我們這種專做小企業貸款的銀行都這樣了,你説大銀行會咋樣?”
  廣東發展銀行南京分行是江蘇中小企業貸款做得最好的銀行之一,但其信貸管理部一位負責人稱,到該行申請融資的中小企業,估計真正符合條件並能夠批下來的,也就接近1/3。
  記者在江蘇選擇12家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就融資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2.5%的企業向銀行提出過貸款申請,但總體通過率很低。其中通過率為零的佔20.6%,通過率在25%以下的佔18.88%,通過率為75.1%~99.99%的僅7.73%,每次都能順利通過的佔12.02%。
  記者同時對浙江臺州、溫州地區的16家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0.27%的中小企業認為容易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有47.47%的中小企業認為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較難,有32.26%的中小企業認為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十分困難。很明顯的是,有84.73%的中小企業貸款服務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資金缺口是個天文數字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辦公室向記者提供了兩組數據,一是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中,平均負債率大約60%,其中流動負債48%,長期負債12%;第二組數據是,從300多家中小企業短期融資的來源調查看,有40%的企業需要從銀行貸款,50%靠自籌,7.5%通過內部集資方式籌資,只有2.5%的企業依靠股票籌資。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分析,從第一組數據中能夠看出中小企業的負債比例還不錯,處于正常范圍(70%以內為正常)。從第二組數據中則看出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的環境並不樂觀,主要靠內源性融資,如內部集資、民間借貸等來解決問題。中小企業過分依賴內源性融資,也就是説,企業無論是日常周轉資金,還是固定資産和大規模投資資金都主要依賴企業自身的積累。
  處于高速發展期的江浙中小企業缺大量資金,但是究竟缺多少,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統計口徑,也很難做出一個確切計算。
  江蘇、浙江兩省中小企業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國家2003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標準,江蘇和浙江99%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江蘇省有100萬家中小企業,浙江省有200萬家。但目前融資工具還遠遠不夠。比如擔保,目前江蘇省有擔保機構316家、注冊資本119.6億元,累計擔保總額1440.6億元;浙江省有擔保機構306家,注冊資本90.5億元,累計擔保總額1094億元。這對于兩省300萬家中小企業來説無疑是杯水車薪。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營管部貨幣信貸處的一名管理人員表示,縣級區域融資擔保更是大問題,有的縣只有一兩家擔保機構,注冊資本也就一兩百萬,如何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需要?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辦公室主任蔡章生説,盡管現在沒有辦法證明浙江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和融資願望多少,但他估計這是個天文數字。而記者做了個簡單乘法,也就是以平均每家需融資100萬計算,兩省300萬家中小企業的融資願望就在30000億元以上,並且實際肯定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據建行義烏支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該行個貸控制趨緊,必須是省行的VIP客戶、AA級客戶,其次還要求是省級簽約重點客戶,並且近幾年信用紀錄良好才可放貸。僅這些條款就把大量中小企業拒之門外。而此前,個貸只要有抵押就行了。
  一邊是日益稀薄的産品利潤和日益緊張的資金壓力,一邊是高昂的融資成本,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被逼到了墻角,開始嘗試高利貸。而忍受高達70%以上的年息盤剝,無異于飲鴆止渴。

中小企業渴盼銀行伸出橄欖枝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肖太斌分析説,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抗周期能力差等問題,各家商業銀行都相繼推出中小企業融資産品,但能夠從真正意義上解決小企業融資問題,適合其自身特點的産品仍然是少之又少。
  “城市商業銀行堪稱當前小企業金融服務的主力銀行,應開發出更適合中小企業‘短、頻、快’特點的金融産品,創新信貸保全方式,拓展票據承兌、貼現等中間業務,擴大服務范圍。在保證資産安全的基礎上,改革信貸流程,盡量簡化操作程式,縮短貸款審批時間,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同時要加強貸前調查研究,掌握、預測企業現金流量和還款能力,擺脫對抵押、擔保的過度信賴。”肖太斌説。
  剛剛從浙江調研歸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對記者説,盡管中小企業貸款公司是值得推廣的一種形式,它也有一個重大的缺陷,用投資者的資本金來做貸款,從商業的角度來説風險與收益是不匹配的,其數量和規模都不足以幫助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可以參考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的模式,鼓勵民間大量成立城市中小企業貸款公司。
  中小企業貸款公司也應該採取寬準入的方式。運營幾年後可以允許好的公司接受批發貸款,甚至升級為中小企業銀行,這樣就可能吸引很多願意從事金融行業的民間資金投入到中小企業貸款上來。
  袁鋼明説,以目前的情況而言,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概率是萬中選一,民間借貸基本上屬于高利貸,操作很不規范且不受法律保護,因此90%以上的中小企業需要依賴銀行解決融資問題,完善擔保環節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金融機構要在現有制度上對貸款擔保模式進行更多的創新,適度放寬貸款擔保、抵押條件,創新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品種和信貸服務方式。
  記者在浙江調研期間,一些企業迫切要求銀行推出緊密結合中小企業現金流和物流的特色金融産品,該類産品主要是依托動産(倉單)質押、廠房貸款、商票保貼、保理融資等便利性産品,採用所有服務方案,涵蓋中小企業産、購、銷三大環節。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主任何小鋒説,政府可以推動建立諸如中小企業貸款促進會的融資平臺,對創新能力強、産品有競爭力、市場前景好,以及符合節能減排和國家産業發展方向的中小企業,實施一定程度的稅收減免和對貸款部分貼息,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政府可有選擇地加速放行創業板IPO,探索中小企業資産證券化、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等創新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銀監局和工行、國開行紛紛向市場發出信號:下半年將重點扶持中小企業,信貸天平有望向中小企業傾斜。備受資金煎熬的中小企業還迎來一個比較明朗的信號——經國家發改委同意,一個致力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基金項目正在調研中。

  相關稿件
戴爾推出中小企業解決方案中心 2008-08-01
信貸緊縮:保了大企業 壓了中小企業 2008-08-01
吉林: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25億元授信 2008-07-31
加快民營銀行準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2008-07-28
中小企業寒冬 阿里巴巴旺鋪"雪中送域名" 200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