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三、股神的追風三式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白話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一個很高明的人。自己不懂卻誤以為自己懂,這就是很糟糕的人。 當巴菲特等人離開“格雷厄姆與多德部落”這個“智力家族”後,卻是根據非常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投資的。他們居住在不同的地區,買賣不同的股票和企業,但他們總體的投資業績絕非是因為他們根據族長的指示所做出完全相同的投資決策。“智力族長”只為他們提供了投資決策的思想理論,每位學生都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決定如何運用這種理論。 巴菲特天生就是一個執著追求的人、一個勤於思考的人、一個不墨守成規的人。他在大學畢業時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進入投資業,深得價值投資精髓之後,又能揚棄格雷厄姆的投資哲學;他對經典的現代金融理論嗤之以鼻。巴菲特精闢地指出:傳統的智慧,在傳統上是源遠流長的,在智慧上卻是短視膚淺的。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大浪淘沙的歲月裏,在身經百戰的生涯中,巴菲特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理念:不熟不做、集中投資、長期持有。 歷史總是在和我們開玩笑,在格雷厄姆-紐曼時代終結之後,生性叛逆的巴菲特最後不但成為該公司的實際繼承人,而且開創了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至今數十年的輝煌,還成為公認的格雷厄姆投資哲學最大的實踐者。從一文不名到一度的世界首富,持續而卓越的投資業績使得巴菲特成為過去三個世紀裏最偉大的投資大師和當之無愧的“股神”。 作為一名職業投資家,巴菲特為人處事既講原則又不乏靈活性。他有耐心、信心、勇氣,並且非常了解概率,能夠迅速準確地決定一家公司或一個複雜問題的關鍵所在,因而很善於把握機會,常常能夠尋找到風險已被消除或最小化的投資,並果斷地做出決策。他能夠在兩分鐘內決定放棄投資,也可以在幾天后大舉買進。 實際上,巴菲特這種一直被證明成功的投資理念並未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力,但是他的投資業績又不是普通人能比的。用他自己的話説:“我的投資方法並不高深,我所做的一般人也能做到。”但巴菲特還説:“投資比你想象的要簡單,但也比它看上去要難。” 那麼,巴菲特成功的投資理念與格雷厄姆的投資哲學究竟有着怎樣的內在&&呢?巴菲特又是如何地反傳統看待金融投資理論呢?巴菲特投資理念所蘊含的“三大法寶”究竟有多簡單呢?巴菲特本人又是怎樣應用自如的呢?請看下面的精彩分析和典型案例。 1.不熟不做 從伯克希爾 哈撒維公司到國民賠償公司和火災及海運保險公司,從可口可樂公司到中國石油,巴菲特的投資融會着對企業的深層次理解。這些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往往只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但關鍵是如何把這些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的出色。巴菲特一方面採取見怪不怪和務實的態度面對生活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卻在做同樣的事情:“我們簡單地希望一些明智的事情發生,而且當它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行動。”巴菲特曾經非常精闢地指出,他的任務就是集中於他們所能夠知道的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不很重要,或者如果他們不可能了解它的話,就將這件事情一筆勾銷。 巴菲特説過:“我們的注意力在公司的賺錢能力上,從現在開始的未來五年、十年的收益,如果我們認為它的價格跟賺錢能力比很值,我們就買,能夠這樣賺錢的公司是我們關注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我們就不投資。我們不是説對每一種股票都持一種觀點,我們要確定我們選的是對的,但是對於不懂的我就不投資。如果有1000隻股票,對999隻我都不知道,我只選那只我了解的。” 能力範圍是巴菲特投資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顧名思義,能力範圍就是指我們在投資中必須做那些重要的、可知的並且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依據我們自己的能力(如知識水平、敏銳程度、可靠渠道等)和意願理解企業及它的經營氣候,並選擇適當的企業股票。實際上,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都有邊界,當我們碰巧處在這個邊界的某個位置時,並感覺到在這個舒適區域“音色圓潤流暢”時,就可以為露天劇場的觀眾引吭高歌。 人人皆有能力範圍。實際上,能力範圍並非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更不是難以攀越的喜馬拉雅山,它常常是從我們每個人的常識開始的: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購買使用的東西,比如我們自己及家人所從事的行業。每個中國男人大概都聽説過“國酒”茅&,凡是出席過高檔宴席的人都會把50年窖藏茅&直接和黃金聯想在一起;大中城市的每個家庭主婦一定會經常逛逛蘇寧電器,常常在不經意中發現它又新開了一家連鎖店;北京後海街邊的時髦女郎戴着金光燦燦的項鏈與手鐲,抱怨金銀首飾價格的不斷攀升時,她們如果足夠聰明的話,就應該買點山東黃金和中金黃金的股票;深南大道上聰明過人的白領們,一定能猜到深港邊界鐵絲網的拆除和房價暴漲是遲早的事情,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惦記着王石與他的萬科。 當我們已經確認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公司和行業並對它們有一定的了解之後,為了縮小競爭圈邊界和確定我們的能力範圍,就需要從該企業如下一些關鍵問題着手:它所提供的産品和服務;這些産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怎樣,它與可能的替代品之間有什麼區別;該企業提高價格而不會降低銷量的可能性有多大;它的目標客戶是誰,企業絕大部分收入是否依賴於一個或幾個客戶;主要客戶關係的穩定性有多強;企業以什麼方式銷售其産品,它的市場主要集中在什麼地域;企業是否能夠及時調整策略以適應經濟商業狀況的變化;企業的供應情況怎樣,管理層及其員工關係如何,其經營狀況對於政治經濟波動的風險是否過大,等等。 當然,我們的能力範圍也會隨着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我們的能力範圍就會縮小,原來的判斷就不可避免地會失誤。比如,若原來的行業在受到其他行業侵犯攻擊或脅迫時,就需要對造成侵擾的行業有所了解。再比如,某些優秀企業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商業機會,而適時調整組織結構和企業經營方案,並從實際中不斷學習以增強其生命力,也應該被加入到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比如,可口可樂、迪斯尼、海爾等。從這些企業的年報、其首席執行官或者致股東的公開信中,我們可以對於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活動甚至業務發展前景等都會有較為深入的理解。 巴菲特是簡單與明智的標杆,他將理性和常識視為自己能力的最高指導原則。巴菲特還強調,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投資。能力有多強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正確了解和評價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優勢,然後朝着這個方向投資,並全力出擊,才能成為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一直只做他了解的、能做的範圍內的事情,決不嘗試辦不到的事,他知道自己了解媒體、金融業和消費品生産企業,因而他的資産一直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而對於超出他能力範圍的股票,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賣掉,比如賣掉聯合出版社就是因為他不了解這家企業持有大部分麥考無線電話公司的價值何在。巴菲特不但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還有着精神上的紀律,他謹守本分不分心,也不冒險去做不懂的事,即使是10美元的賭注,如果他覺得自己勝算不大也不會參加。巴菲特説,如果你讓自己在小事上沒有紀律,很可能在大事上也沒有紀律。 在幾十年來諸多首富、新貴中,巴菲特從來不靠內幕消息、不靠權錢交易。這在官商文化甚濃的當今中國、東亞和俄羅斯,眾多的投資者可能大惑不解。難道巴菲特的確沒有深厚的政界背景和密切的商界朋友嗎?難道一本簡單的投資指南和幾張年報真的就能造就巴菲特的“火眼金睛”嗎? 人們首先會想到他那作為國會議員的父親霍華德 巴菲特。1951年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並被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婉拒後,並沒有留戀華盛頓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奧馬哈他父親的經紀公司作投資推銷員,1954年他終於被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作為合夥人接納,1956年開創自己的合夥人公司,在其父親1958年連續四屆國會議員(每年一屆)退休卸任時,巴菲特在兩年前自己開創的合夥人公司僅有50萬美元左右,但到1961年累計收益達251%,同期道—琼斯指數僅漲74.3%。巴菲特的成功在奧馬哈不脛而走,人們紛紛詢問他有什麼內部消息,但實際上他什麼也沒有。甚至連基金經理常用的股票分析機都沒有,更沒有龐大的證券研究部門和現代的金融工程技術。在奧馬哈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裏,巴菲特除了一名秘書和一名研究助理,就是穆迪評級公司的工業手冊、銀行和金融手冊、公用事業手冊,以及《標準普爾股票指南》和有關公司的年報。他不為喧鬧的華爾街所侵擾,更不理會道—琼斯指數的起伏變化,幾十年如一日仔細翻閱這些資料,耐心地思索並尋找着各種投資機會。1965年巴菲特買下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僅4年後其父親就去世了,老巴菲特坦言“我沒有為我的兒子沃倫做任何更多的準備”。目前,這家全球最大的投資公司的總部非常精幹,僅有他和蒙格兩名管理人員,公司董事9名,工作人員14名,但他旗下企業員工超過13萬人。 不過,巴菲特在政界、商界和報業也有自己的圈子,奧馬哈鄉村俱樂部一直是富人娛樂圈,後來也成為巴菲特籌集慈善款項和結識朋友的地方。有很多明星、領袖和要人來到這裡參加高爾夫球賽,包括著名作曲家、美林等大公司高管、SEC主席、前財長、議員甚至副總統等。此外,隨着巴菲特的聲名鵲起,他還應邀與其他一些商界和政界名流一起出席白宮正式晚宴,同布什總統談低收入問題,與克林頓共進午餐,建議增稅減赤的問題。但是,巴菲特並沒有從那裏探聽什麼內部消息、市場走勢,也沒有搞什麼賄選等權錢交易,而是本着市場原則進行投資,並潛心經營他的慈善事業。儘管他在2004年被捲入AIG假賬醜聞,但最終證明巴菲特是無辜的。 窮人們常常抱怨時運不濟,沒有遇到合適的機遇。平庸的投資者則羨慕發了財的富人眼光過人。無論是小富、中富都將大富豪視若天人,一致公認他們有着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在某一波行情中發了大財的投機商則認為自己在市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能力範圍僅次於上帝。巴菲特的觀點令所有人大跌眼鏡:這位有史以來從股市上賺錢最多投資者認為每個人的能力範圍都是非常有限的。每個人最多只熟悉幾個行業。即便與比爾?蓋茨是好朋友,巴菲特也沒有投一分錢給微軟公司,因為高科技行業超出了他的認識能力。在他看來,每個人只要找到那麼兩三個行業就足夠積累一生的財富。比如:巴菲特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消費品、媒體和能源等行業。在他1996年的投資組合中,8大重倉股佔了其227億總市值的87%,包括可口可樂、吉列(現為寶潔)、美國運通、富國銀行、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迪斯尼、麥當勞和華盛頓郵報,這些股票都是在他大量買進後長期持有的。 巴菲特還引用著名經濟學家、投資大師、英國財長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的話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凱恩斯在1934年8月15日寫給他生意上的合夥人斯科特的信中説到:“隨着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確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大筆的錢投入到有所了解的企業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員中。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將資金分散在他一無所知或毫無信心的企業中就可以限制風險,完全是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時間裏,很少有超過2家或3家的企業,我認為值得完全信任。” 巴菲特最具專業知識的領域包括保險、媒體、消費品、供電、紡織等公司,其中《華盛頓郵報》就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資之一。巴菲特不但從小就有經商賺錢的精明頭腦,而且熟悉報業經營各個環節流程,還有收購並長期經營《水牛城新聞報》的經驗基礎,這無疑對拓展他在這方面的能力大有裨益。 1977年巴菲特開始收購《水牛城新聞晚報》,出任董事會主席並力挽狂瀾。10年後《信使快報》倒閉,《新聞晚報》成功走進了水牛城3/4的家庭,一度成為全美最賺錢的報紙。 1877年末創立的《華盛頓郵報》在1933後得到大發展,1971年公開上市並且因為報道水門事件最顯輝煌,並在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但水門事件的報道也使得它受到白宮的刁難和打擊,公司股價也因此縮水一半。此時,巴菲特憑藉他多年的報業經驗慧眼識金,購買了《華盛頓郵報》1000萬美元的股票,雖然頭幾年裏它跌到了800萬美元,但後來卻成長了100倍。此外,巴菲特還堅持幫助凱瑟琳?格雷厄姆苦撐過工人罷工的艱難局面,教會了唐納德?格雷厄姆一些商業技巧、企業管理和對股東的責任。在1981年《星報》停業後,《華盛頓郵報》壟斷了華盛頓特區市場,1998又因為第一家報道萊溫斯基事件更是名聲大噪。由於巴菲特的介入,《華盛頓郵報》的市場總值增加到1993年的27.1億美元。此外,《華盛頓郵報》還購買了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的大筆股票,而且允許其員工持有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股票。無論經歷什麼波折(熊市、困境、調倉等),巴菲特本人不但一直沒有放棄該股票,而且在隨後的30多年中適時增持它,這也使得它成為巴菲特最得意的前十大重倉股之一。巴菲特1973年投資的1000萬美元,到2003年已經盈利12億美元,增值更是達到128倍。 “市場交易就像上帝一樣,幫助那些自助者。但和上帝不同的是,市場交易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巴菲特的這句話就是對他投資能力範圍的最好總結。 2.集中投資 伯克希爾 哈撒維公司一條重要理念是,一有機會就全力投注。巴菲特從未把金融學的教條當聖經。他一直覺得違背常規是個十分有趣的詞,哥倫布就是違背常規的典範。在行為金融學還未形成並冠名之前,集中投資的思想就早已被巴菲特和蒙格等離經叛道者所理解和接受。它既非格雷厄姆的投資哲學,也與現代資産組合理論格格不入,而是由凱恩斯在60年前首先提出的。然而,集中投資的思想卻長期被華爾街忽視,巴菲特的做法也沒有被廣泛傚法。但在集中投資和多元組合的拉鋸戰中,巴菲特已經悄然變得富可敵國。 巴菲特對現代金融投資理論公認的陳腐教條不以為然,卻對風險、組合與市場有着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學術界將風險界定為股價的波動性實在有失水準,以至於近乎無稽之談。巴菲特對風險另有定義,他認為風險是受到損害或傷害的可能性,是企業“內在價值風險”的一項要素,而非股票的價格行為。真正的風險是投資的稅後收益是否能超過原有投資與利息收益之和。比如,今天買入可口可樂股票,明天又將其賣出,這將是一樁很有風險的交易;但是,如果今天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並且能夠持股10年,這將是一樁零風險的生意。 巴菲特對風險的認識,使得他在投資組合上又與現代金融理論唱反調。馬科維茨認為多元化投資組合的主要好處在於降低個股的價格波動,個股漲跌參差不齊因而可以盈虧互補。但巴菲特認為,多元化組合只能起到保護無知的作用,對於那些不知道分析企業情況的人來説的確是一種完美無缺的戰略。這種理論只會告訴你如何計算平均值,但任何一個小學5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如何計算。如果普通消費者對消費行為以及産生長期競爭優劣勢的因素有合理的理解,聰明伶俐、見多識廣和認真刻苦的人就可以相當精確地判斷投資風險。 對多元化組合的不同看法,也導致了巴菲特對於有效市場理論的分歧。巴菲特認為市場經常是有效的這一觀察是正確的,但由此得出市場永遠是有效的結論就錯了,這兩個假設的差別猶如白天與黑夜。然而,有效市場理論在商學院裏仍然被視奉為神旨,巴菲特諷刺道,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使得學生和投資專業人士輕信市場是不可控的,他們甚至都不用去試試,這對於我們和其他追隨格雷厄姆的人來説是最大的幫助。實際上,我們或許應該捐助些椅子確保有效市場永遠教授下去。而在投資實踐中,巴菲特以及步其後塵的聰明券商,在過去幾十年就以驕人的業績打敗了市場。 所謂集中投資,就是指我們在投資時,應該在對企業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選擇少數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産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我們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都要堅持持股,穩中取勝。中國有句古話“養兒不在多,一個當十個”,説的就是這個意思,分散了精力反而會事倍功半。少就是多!只要我們有長期投資的眼光,我們能勝券在握,集中投資的風險僅僅在於是否能夠保持對企業真實狀況的信念,而不必去關心股市每天漲跌的情況。 在投資的時候,分散了資金實際上也就分散了利潤獲取的渠道。但是,它的前提是必須對企業有充分了解,把股票看成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不必為股價波動驚慌,耐心持有。當然,多長時間為理想的持股期間並無定律,但有一條經驗準則可供參考,就是將資金周轉率定在10%~20%之間。10%的周轉率意味着需要持股10年,20%的周轉率意味着持股5年。此外,永遠不要舉債進行集中投資,更不要使用違規資金,因為銀行提前償還部分欠款的通知,或者有關金融當局的清查,將可能對一個良好的證券投資組合造成毀滅性打擊。 真正的集中投資者也不要盲目崇拜明星般時髦的基金經理,中國的基金經理在一個位置上很少有超過五年的,如果他們採用非傳統的途徑取得成功便可獲得大筆的獎金,但如果不幸失敗就得走人。所以,他們要麼只是一些短線的投機客,在大牛市中撈足一把就夠吃一輩子,君不見,在2006年中收入過億的基金經理也不再成為新聞人物了。要麼,他們會設法從事傳統的分散化投資,按照機構投資者的原則將市場平均收益視為投資安全線,因而他們絕大部分都缺乏動機做出聰明的決定。如果我們把基金經理也當成真正的投資人,那無異於把追求一夜情當成浪漫。 有道是“藝高人膽大”,巴菲特喜歡並且敢於下大賭注,集中投資那些業務結構簡單、增長穩定的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那些價值被市場低估的公司。在巴菲特的整個投資生涯中,購買過上百種股票,而最終使其獲得巨大成功的實際上不到十家。證券分析師富勒評論説:“集中持股完全符合巴菲特過去宣稱的理念,即不要換來換去,即便要換,也要換優質股。”當然,採取這一策略需要足夠的勇氣。投資者必須堅信自己的投資組合能戰勝大市。在優秀的投資者手中,該策略會很有效。巴菲特曾説:“對你所做的每筆投資,你都應該有勇氣和信心將你的凈資産的10%以上投入此股。”巴菲特的同事蒙格也説過類似的話:“從玩撲克牌中你就知道,當握有一手對你非常有利的牌時,你必須下大賭注。”巴菲特認為,如果投資者能夠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並能夠發現5到10傢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價格合理的公司,那麼分散投資就毫無意義,只會降低投資的收益率並增加風險。 巴菲特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消費品、媒體和能源等行業。在他1996年的投資組合中,8大重倉股佔了其227億總市值的87%,包括可口可樂、吉列(現為寶潔)、美國運通、富國銀行、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迪斯尼、麥當勞和華盛頓郵報,這些股票都是在他大量買進後長期持有的。截至2006年12月31日,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的總投資額為229.95億美元,其總市值約615.33億美元。巴菲特對富國銀行投資額最大,達36.97億美元;此外巴菲特重倉持有美國運通公司(12.6%)、穆迪公司(17.2%)、華盛頓郵報公司(18%)、可口可樂(8.6%)和白山保險公司(16%)的股票。雖然公開信息顯示他僅僅投資了45隻股票,但從投資比重看,他的投資策略更加激進。在2007年2季度,巴菲特繼續增持美國銀行、合眾銀行和富國銀行的股票,以及消費品和醫藥行業的股票。其中,在美國合眾銀行的持股提高了59%,在富國銀行的持股提高了11%。目前,巴菲特投資中比重最大的10隻股票佔了其全部倉位的90%,其中前6大股票的份額又佔了71.6%,前4大股票的佔比合計60.5%(可口可樂17.9%、美國運通17.1%、富國銀行13.5%、寶潔12.0%)。假如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是一個長期的封閉基金的話,它已經相當於10個規模為165億的基金,一般來説一個規模165億美元的基金其組合也至少有50~60隻(平均的會有上百隻股),那巴菲特的組合數目也至少有500隻以上。相對區區的39隻股票(一些太小的投資沒有列出,應該有60多只),巴菲特的投資集中度是十分高的,平均每只股票的價值約有40億美元。 消費品行業是巴菲特投資最為集中的領域,這包括可口可樂和寶潔。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可口可樂新總裁羅伯特?喬伊斯塔走馬上任,他非常注重可口可樂的價值創造、品牌強化和長遠發展,一直很強調銷售量的增長。巴菲特對此很欣賞,他於1988年投資13億美元買進可口可樂6.3%的股份。由於可口可樂的營業額從10多年前的40億美元增加到1500億美元,其價值總額也在1996年末增加到1310億美元,其總價值和價值創造能力在《財富》雜誌排名第一。到2003年,巴菲特在可口可樂股票上已經盈利88億美元,增值達到6.8倍,其股價比購入價最多上漲30倍,目前佔巴菲特投資組合的份額最大,約18%。2006年4月,巴菲特辭去擔任17年之久的可口可樂董事職務,但仍然保留2億股可口可樂股票,佔該公司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23.8億股的8.4%。 房地産抵押貸款業務也是巴菲特投資非常集中的領域,包括富國銀行和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富國銀行成立於1852年,在20世紀經過一系列收購後已經頗具規模,巴菲特欣賞它的管理體系和良好的信譽,從1989年開始少量買進該股票。在經濟蕭條和銀行危機時,巴菲特頂住了賣空的壓力,在1990年和1992年兩次以約3.7倍的市盈率大舉買進。在隨後10年中,富國銀行不斷並購加州的一些大中銀行和企業,並成為美國西部最強的銀行之一。在此期間,巴菲特也繼續增持,到2002年他已經擁有該銀行5500萬股,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後來購買態勢穩步上升到7300萬股。截至2007年6月底,富國銀行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房屋貸款銀行,而巴菲特對此投資已達36.97億美元。儘管受到次級債券引發的金融動蕩的影響,巴菲特還是計劃再增持富國銀行11%的股權。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是1970年由美國國會特許、政府贊助成立的,1988年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的控股企業購買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4%的流通股。1991年巴菲特增加該股的持有數量。到1992年,巴菲特的持股已佔該企業9%,在此期間該股股價也上升了182%。目前,它已是美國兩大住宅貸款抵押公司之一。 3.長期持有 巴菲特持有股票的時候,從不是為了滿足自己低進高出,迅速撈一把就走的致富慾望,而是希望能夠陪伴這些公司走過漫長的歲月,一起成長。 “低位買進,長期持有”一直是巴菲特的重要投資策略,他就像一位馬拉松運動員,耐心地分析着各種報表資料,當投資機會真正來臨時,他便睿智而機敏地實時出擊,攻下一城又一城。通過大約10次的重大投資決策和投資行動,他為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成功地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凈資産。巴菲特幾乎總能在經濟困難時期慧眼識金,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企業並長期持有。一般而言,在財務報表中,長期是指大於等於一年。然而,巴菲特現在持有的許多投資品種時間長達數年、數十年,無論牛市還是熊市、無論企業低落還是景氣。當然,作為長期持有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價值增長了幾十倍到一萬倍不等。 巴菲特之所以要長期持有,因為他堅信長時間內,市場會對企業價值做出真實反應,這至少應該有4年之久,而如果某位投資者還能比其他市場參與者更好地評估企業業績,及時地識別出暫時處於困境的優秀企業,他將能在長期內獲得鉅額的收益。企業穩定增長帶來的收益,就如以複利計算的資金回報一樣誘人。要知道複利的巨大力量,我們不妨看看如下例子。 伯克希爾 哈撒維公司與其説是一個控股集團,倒不如説更像是一個成長起來的私募基金。現年76歲的巴菲特執掌它已經40餘年,使得它由從前的落魄紡織品製造企業發展成為目前市值高達17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且旗下業務涉及保險、珠寶、餐飲和公用事業等多個領域。在2002年,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成為獲得穆迪信用評級AAA級的美國八家公司之一。而巴菲特則不愧是100年來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其投資業績達到年均24%的複利增長率,假如1956年我們把1萬美元交給巴菲特管理,到目前這筆錢已經價值5億多美元。 巴菲特無疑為中國的私募基金指出了發展方向,私募基金經理也逐漸開始崇尚巴菲特,而且價值投資也逐漸成為私募基金經理的座右銘,而且很多私募基金也逐漸成為行情的主力。但是,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一,現在處在大牛市,很多股票好做,很多人都自以為能成為巴菲特,而一旦步入熊市,考驗就會接踵而至;二,當前的制度性套利的機會較多,也成就了一批爆發戶,而一旦市場成熟,平均利潤就會大大攤薄;三,上市公司的成熟規範和經理人市場的培育還路途漫漫,而私募基金經理的心態也遠未成熟;四,當巴菲特的範式逐漸為大眾接受之後,再依靠價值投資還能賺錢嗎?是否意味着新的投資範式也會産生呢? 當然,這純屬杞人憂天。只要人類一天不改浮躁、貪婪的惡習,巴菲特的範式就一天不會普及。這就是為什麼《道德經》一再強調:“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長期持有一直是巴菲特投資的重要策略,典型的案例包括政府僱員保險公司、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可口可樂和中國石油等。這裡,我們主要分析巴菲特長期持有美國廣播公司和中國石油的情況。美國廣播公司的前身是首都廣播公司,它創建於1954年,經過一系列兼併收購,特別是它後來收購了美國廣播公司的ABC電視網和廣播網,並壟斷了美國電視廣播市場。巴菲特是在1977年第一次購買首都廣播公司的股票,次年小賺一筆後就毫無理由地賣掉了。他真正投資於首都廣播公司的股票是在1985年,該公司精幹的董事長湯姆?墨菲邀請巴菲特作為投資銀行顧問,以幫助他收購ABC公司。巴菲特非常欣賞墨菲過人的經營才幹,在公司並購資金最缺乏的時候投資5億美元,以每股172.5美元的價格購買300萬股,成為最大的單筆投資。在以後20多年中,美國廣播公司多次回購自家的股票,將在外的流通股降低了17%。但巴菲特並不為高額的價格心動,他一直持有佔比為13%的流通股,仍然是公司第一大股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和1991年周期性衰退期間,巴菲特也絲毫沒有灰心。從1985年到1992年,美國廣播公司的市場價值從29億美元增長到83億美元,為巴菲特帶來了大約200%的賬面利潤。這期間,巴菲特的投資也從5.17億美元增加到15億美元,平均年收益增長率為14.5%,遠遠高於市場平均收益率。巴菲特沒有賣掉美國廣播公司股票的重要理由在於:一是因為他和墨菲的私交,他知道墨菲作為管理者不會虛耗股東價值,他尊重墨菲;二是因為它仍然擁有高於美國同一行業平均報酬的能力。現在,美國廣播公司已經被迪斯尼收購,但他依然是巴菲特的前十大重倉股之一。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