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四、最寒酸的大富翁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白話文: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遠離憂患。 2006年,北京所銷售的賓利車比全球任何其他城市都要多。各類奢侈品廠商蜂擁而至,搶佔市場。這讓北京人覺得自己特有面子,擁有了渴望已久的富裕形象。如果這不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那便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比起紐約、東京這樣的城市,北京的GDP總量、財政稅收總額、人均GDP都不佔優勢。一句話,北京所創造的財富和他現在消費的財富不相稱。中國有句古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習慣了奢侈,將來要是財源被切斷,那種日子會非常艱難。奢侈通常是衰敗的前兆,八旗子弟的經歷已經説明了一切。正因為如此,真正的富有和奢華才會變成一對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巴菲特以他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1951年,21歲的時候,巴菲特與蘇珊結婚,兩人住在一套每月65美元租來的三居室公寓裏,房間很破敗,經常有老鼠出沒。1954年,他們有了自己的女兒,巴菲特不願意花錢去為女兒買一張小床,只好把一個抽屜鋪上褥子,把女兒放在裏面。後來,他的經濟情況改善了一些,但仍是不捨得花這筆錢,而是向鄰居借了一張嬰兒床。 巴菲特極其不注重自己的着裝,他的衣服總是穿到破得不能再破的時候才換新的。蘇珊為他買的衣服他經常不穿,或者乾脆退掉。記者經常問巴菲特,為什麼一直不肯穿名貴一點的衣服,巴菲特用他特有的幽默回答:“我並不是不穿,只是名貴的服裝穿到我身上也就顯得便宜了。”他的妻子在這一年給自家的屋子裝修了一下,共花去15000美元。“這像要了他的命一樣”,他的一個球伴這麼評價巴菲特的反應。 1962年,巴菲特32歲。這一年,他的個人資産達到了100萬美元,實現了少時的夢想。有一個朋友問他:“當百萬富翁的滋味如何啊?”巴菲特笑了笑,回答道:“我可以用錢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他想了想,又追加了一句:“假如我願意的話。” 然而他並不願意,這一年他只換掉了陳舊的老房車,因為開着它去接客戶顯得太過寒磣。巴菲特最願意的是坐在自己寒磣的辦公室裏積攢更多的財富。 已經成為富翁的巴菲特生活依舊十分簡樸。他不僅不關注奢侈品的消費,甚至排斥其他人談論奢侈品。他去度假的時候,曾經嚮導游抗議“請不要再説他們(窗簾、地毯等)值多少錢了,説説這些錢怎麼賺的吧。” 巴菲特的節省甚至到了“給錢都不要”的程度。合夥企業是一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企業每年都會提取總資金的一定比例作為企業的開支,而這筆錢的支配權在出力方——基金經理。當時美國一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佔1.25%,而巴菲特的合夥企業中只有0.05%。可以説,巴菲特每年放棄了相當於數十萬美元的支票。巴菲特對於華爾街新貴們不斷使用股東的錢或者自己的錢(這種情況很少)來擴建自己財富王國的行為十分鄙夷。他曾多次撰文並在公開場合批評這種行為。 巴菲特不僅在生活上與華爾街新貴揮金如土的習性不同,在對財富的認識上,巴菲特也與同時代的人很不相同。 在他成為百萬富翁之前,巴菲特對於財富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那是他26歲的時候,尚沒有富起來的他寫信給自己的好友。在信中,他對臆想中的財富十分擔憂。他提到自己“不願意將財富揮霍掉”,也不可能“留給孩子們大堆的金錢”,他不知道“剩下的財富怎麼辦”。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巴菲特這是在癡人説夢,就像還沒有中福利彩票便已經開始規劃要怎麼花500萬了。可是如果追問一下我們自己,即使是癡人説夢,我們説過這樣的夢嗎?如果我們沒有做好當富翁的準備,我們又怎麼可能富起來呢?巴菲特曾經説過:“準備是最重要的,諾亞不是下雨之後才開始造方舟的。” 設想一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們被幸運之神捉住,一夜間陡然暴富,若不做妥善安排,“靠山吃山”,能夠維持幾年的富裕生活? 榮升百萬富翁之列的巴菲特早已經意識到財富是來自社會的,他個人創造再多的財富也只能消耗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財富應該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巴菲特尚未找到,雖然他已經開始向一些慈善機構進行捐款,但他尚不認為這是最好的方式。 而立之年的巴菲特走到了人生的小高峰,他的認識也成熟了很多。他對財富的“杞人憂天”讓我們知道: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中,做好致富的準備並不一定會成為富翁,但如果不做就一定不能成為富翁。 巴菲特是個理財高手,在他的眼中每一分錢都是財富的來源,而浪費每一分錢則都可能是浪費數百萬美元。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時間這一魔鬼在搗鬼。當然,我們也可以將這個魔鬼馴化,為己所用。那就是“省今天的錢,辦明天的事”。巴菲特最後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把幾乎所有的錢都用來投資,他的財富雪球是從最初的一粒小雪花滾出來的。正是由於這種吝嗇,才有了大財神巴菲特。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