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人工智慧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將成重頭戲
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指導意見將出,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2018-08-24 作者: 記者 班娟娟 吳永/北京 重慶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隨著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8月23日在重慶開幕,人工智慧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焦點。《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智博會獲悉,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40%,但23.4%的投資是在商業及零售領域,18.3%在自動駕駛,而制造業相關的人工智慧投入不到1%。

  據悉,我國將完善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政策體係,今年的主要任務是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近期將制定出臺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指導意見。人工智慧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將成重中之重,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人工智慧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高水準人工智慧創新基地和開放平臺,打造一批優勢産業集群。

  人工智慧應用廣度深度遠超預期

  我國人工智慧呈現爆發式增長。記者從智博會上獲悉,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40%。日前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237億元,同比增長67%,預計2018年市場增速將達75%。

  地方紛紛制定人工智慧相關規劃和方案。四川省政府常務會議8月23日審議通過的《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超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3000億元以上,促進四川人工智慧産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8月14日發布的《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廣東省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初步建成10個以上人工智慧産業集群,力爭打造成為國內人工智慧創新和應用高地。

  “人工智慧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和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機遇。由于技術的迅猛發展、投融資力度的加大以及地方政府和科技界、工業界的廣泛合作,人工智慧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均大大超出預期。”工信部科技司巡視員畢開春在此前工信部信息中心舉辦的一次活動上説。

  據了解,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今年完善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政策體係的主要任務。今年上半年,工信部開展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項目遴選工作,目前已經初步完成評審。近日工信部還組織了由各省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部屬單位負責人參加的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會。

  制造業在人工智慧應用中最具潛力

  雖然人工智慧加快向各領域滲透,但在制造業的應用仍是短板。德國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李強在智博會上指出,中國的數字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中國已經是領軍國家。因此,在新一輪人工智慧熱潮中,企業創業者和資本繼續向消費互聯網領域傾斜。通過對中國過去三年最大的300項人工智慧項目進行分析顯示,23.4%的投資在商業及零售領域,18.3%在自動駕駛,而對于制造業相關的人工智慧投入不到1%。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制造業恰恰是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最具潛力的區域,人工智慧能夠大幅度提升勞動生産力,進而推動GDP增長。”李強指出,根據分析報告,到2030年,因人工智慧的推動,全球將新增15.7萬億美元的GDP,中國就佔7萬億美元;到2035年人工智慧將推動勞動生産力提升27%,拉動制造業的GDP高達27萬億美元。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錢明華在智博會上指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輪産業變革的核心內容,是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據悉,我國將加快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優先培育和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

  “不容忽視的是,人工智慧仍屬于前沿領域,各地在人才儲備、技術架構、實施路徑、行業標準及産業生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渠慎寧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人工智慧産業總體發展尚不成熟,與現行制造體係的融合度偏弱,需要在工藝、産線、産品、服務等層面開展大量應用實踐。同時,行業標準缺位。人工智慧應用特別是在制造業的應用需要部署大量專用感測器,而現階段工業現場的數據通信標準之間通常不能相容。

  産業交融將産生溢出效應

  畢開春透露,近期工信部將組織研究並制定出臺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指導意見。“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中之重,要深化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特別是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為制造業賦能,為實體經濟助力。”據悉,下一步我國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人工智慧重大科技項目,突破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完善相關標準和測試認證體係,加快布局建設高水準人工智慧創新基地和開放平臺,搭建産業對接平臺,加快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人工智慧産業集群。

  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在會上指出,人工智慧的關鍵是基礎研究的突破和應用的場景化,但不能為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要針對實際應用場景,充分利用演算法、算例和數據積累,來産生實際效果和收益。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于佳寧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産業化”、“應用化”是未來幾年人工智慧的兩大發展方向。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關鍵。應從基礎設施開始布局,按照端、網、雲的層次,從終端的感測器晶片到整個計算晶片,再到整個光通信的基礎設施的布局,提升人工智慧的基礎計算能力。在建設行業標準層面,通過組織聯盟等形式聯合制定相應的標準化數據介面及應用參考架構。

  “下一步還要提高人工智慧技術和人工智慧産業向實體經濟的滲透率。”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宋瑞禮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一是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人工智慧晶片及感測器、機器人及智能硬體、智能無人係統及軟件等領域,加大資金、人力和政策扶持投入,建設人工智慧技術創新體係。二是推進“人工智慧産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培育孵化一批智能基礎産業,鼓勵高端裝備、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無人駕駛等新産業與智能産業的有效銜接,提高人工智慧服務實體經濟的配套能力。

  “面向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和産業的交融將顯現出更加顯著的溢出效應,從而進一步帶動技術進步和産業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高品質發展。”畢開春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景區各自為政難成合力 三峽遊吃老本直“掉粉”

景區各自為政難成合力 三峽遊吃老本直“掉粉”

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三峽遊産品單一、文化內涵缺乏、無序競爭突出、行政分割導致整體規劃滯後,整體發展難以跟上消費升級的新變化。

·企業“過橋”貸款存“落水”隱憂

央企重組布局漸浮水面

央企重組布局漸浮水面

今年央企領導層的調整力度和密度都是空前的。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至少42家央企進行了176位領導人員職位調整。

·地方國企混改擴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