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吳忠儀表:敗而不餒 絕處終逢生
2018-07-02 作者: 記者 于瑤 謝建雯/銀川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溫故可以知新。改革開放40年來,眾多國企在改革大潮中沉浮,有的不見蹤影,有的歷久彌新,有的鳳凰涅槃,個中故事發人深省。從即日起,《經濟參考報·國企周刊》將選取國企典型進行深入報道,記錄這些企業在改革大潮中奮楫而上的故事,以勵來者。

  從四十年前曾經擁有國內一流科研生産團隊,到十五年前資金鏈斷裂人員流失險些倒閉,再到如今的世界控制閥專業生産廠家,已近耳順之年的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吳忠儀表”)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如今這家地處西北的老三線企業憑借敗北後的勇氣和腳踏實地的持續創新,從根本上實現了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控制閥行業龍頭企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圖為吳忠儀表自動化産業園自動化裝配車間“智能機械臂”在裝配控制閥。記者 王鵬 攝

  危中尋機:瀕臨倒閉企業“滿血復活”

  作為國家三線建設企業,1959年成立的吳忠儀表是當時國內控制閥行業的佼佼者,研發生産的産品曾一度佔到國內市場份額的20%,産品供不應求。20世紀60年代全廠員工不到500人,其中就有160名大學生進行産品開發,之後又兩次從日本及德國引進産品技術,並進行二次開發,奠定了吳忠儀表在行業內的絕對優勢地位。

  然而,1998年在A股上市以後,盲目投資、精力分散讓吳忠儀表開始走下坡路,停牌、市場萎縮、資金鏈斷裂……在2002年至2009年的最低谷期,企業連職工工資都難以發放,技術人員大量流失,面臨倒閉危險。也就在當時,國産控制閥“跑、冒、滴、漏”現象司空見慣,“低價劣質大路貨”成為國産控制閥的代名詞,高端市場幾乎被國外産品壟斷。

  只有改革創新才能生存發展。2009年吳忠儀表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重新回到專注實體産業的發展道路上。憑借著留下來的“家底”,吳忠儀表危中尋機,把産業發展及技術研究放在高端控制閥制造上,以國産化替代為目標,力爭改變高端控制閥進口産品價格高、售後服務跟不上的卡脖子狀況。

  “近十年來,吳忠儀表專注技術研發,每年科技投入約8000萬元,其中僅研發投入就達5000多萬元。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實現産品國産化,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等重大專項研究。”吳忠儀表董事長馬玉山説,在企業研發的60多項控制閥新産品中,有24項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産品,同時高端控制閥産業化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5年6月,“西氣東輸”杭州一管線建設項目成功安裝了吳忠儀表自主研發生産的天然氣調壓撬,打破了我國天然氣長輸管線這一領域關鍵設備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同月,企業自主創新設計生産的海洋水下閥門通過評審,實現了國産閥門在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領域零的突破。

  如今,吳忠儀表産品中應用的各類材料有120多種,無論是高溫560攝氏度、低溫零下196攝氏度,還是酸鹼毒、氣液固混合等嚴酷工況,吳忠儀表都能提供合適的産品,實現了産品在千萬噸煉油、大型煤化工、超臨界電站以及長輸管線上的控制閥定制生産。

  “我們把當前産品發展方向定在五大領域,即傳統石油化工、煤化工、長輸管線及油氣儲運、火電核電站、LNG和空分裝置的低溫領域,並開始向水下採油採氣領域進軍,目前企業已在部分領域實現了低中高端産品全覆蓋,改變了高端控制閥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吳忠儀表總工程師常佔東説。

  唯才是用:“金字塔”模式造核心競爭力

  從瀕臨倒閉到裝備制造業骨幹企業,吳忠儀表的蛻變得益于創新,而實施創新的主體是人才。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高端控制閥,必須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和設計理念,才能在行業佔有一席之地。如今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為此,吳忠儀表在建立完整科技創新體係的同時,從三個層次打造了人才“金字塔”,即以博士後工作站及院士工作站為依托的高層次團隊,以方案解決及機構創新的新産品研究團隊,以加工現場為主的高技能人才團隊。通過實施人才創新工程,形成了支撐企業發展內生動力的人才體係。

  “雖然西北欠發達地區在留人、招人方面是短板,但對于高層次人才來説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吳忠儀表通過不斷給‘塔尖’人才提供相應高度的工作和課題,讓他們能真正發揮作用,並産生成就感。”常佔東説。

  由于公司參與國際競爭,2015年吳忠儀表在美國成立了研發中心,重點攻關百萬千瓦級超臨界發電機組三種主要控制閥和高壓油氣田關鍵控制閥,聘請了多名國外頂級工程師加入公司,並安排國內外技術人員融合交流研發,共同提高。

  與此同時,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和創新載體陸續建立起來。一方面與高校結合,把各高校在解決控制閥不同領域出現的應用問題、最新研究成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邀請用戶企業的總工程師加入工作站,最終使研究、制造、使用三方深度結合,落實企業是産業創新的主體,實現産品技術升級,有效促進高端控制閥國産化的替代過程。

  高層次人才拿方案,也要配備相應水準的團隊消化實施。近年來,吳忠儀表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通過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沒有論資排輩,而是以能力、業績考核員工,甚至是一人一政策,技術人員只要申報研發專利就能得到獎勵,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幹勁十足。”吳忠儀表研發部部長李虎生説,從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部門負責人,入廠近20年來,每一個崗位都讓他體會到了工作的價值。

  從2009年全廠1500人到如今不到900人,雖然員工數量不升反降,但吳忠儀表的技術人員佔比卻不斷提高,新産品、高附加值産品也越來越多,産值連續翻番。如今,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吳忠儀表從根本上實現了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自動調節閥生産基地。

  果斷轉型:在存量市場找增量

  在吳忠儀表一間大型數字化車間裏,生産著700多臺高頻次耐磨球閥所需要的各種零部件,這些産品將安裝在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中。

  由于工況環境苛刻,閥門必須具有高耐磨、耐衝刷、高密封等性能,只有經過機器和手工的研磨,球芯才能達到精準的圓度和光潔度。“我們每年要研磨近1.2萬個球芯,每一個球芯的誤差都要保證在5微米以內,相當于一根頭髮絲的十分之一,而這種精密的球芯研磨工藝是五十多年積累下來的成果。”李虎生説。

  這一數字化車間所在的中國自動化吳忠産業園,是吳忠儀表正在以高端智造為導向,以工業4.0為目標建設的大型自動化制造産業園。作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吳忠儀表正全面打造數字化加工、裝配、物流和檢測,並通過倣真虛擬制造結合實體制造,實現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制造。

  由于是公司團隊根據生産管理模式自己研發出來的信息化制造係統,因此軟件非常接地氣,符合企業的生産管理模式。正因為如此,吳忠儀表採用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後,真正實現了人員減少、産值提高的效果。

  除此之外,吳忠儀表正逐步從生産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在存量市場上找增量、找生機。“多年來,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大部分依靠新建項目,但這並不持續。目前全國大型裝置上使用了約500萬臺控制閥,其中有的半年就需要檢修一次,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我們在檢維修服務方面又有二十年的經驗,有底氣去做。”常佔東説。

  如今,吳忠儀表與高校結合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發再制造技術,即把損壞的零件重新制造一遍。“這並非簡單翻新,而是通過高科技制造出性能更好的産品。”常佔東説,吳忠儀表配置了6臺大型工程服務車,可以把需要再制造的全部設備放上去,哪個用戶企業需要就開到哪裏,每輛車相當于一個移動車間,大大減少了企業停産時間。如今,吳忠儀表在工程服務業務方面收入已從3000萬上升到1.8億元,市場前景廣闊。

  此外,吳忠儀表還通過“互聯網+”技術,與上下遊企業建立資訊數據的互聯互通,並進行遠端監測診斷。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地處西北內陸的吳忠儀表如今已躋身于世界高端閥門制造的前列,期待國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創新産業支援,加強東西部資源的優化整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數字智慧長三角正在崛起

數字智慧長三角正在崛起

從“互聯網”到“智聯網”,數據互動和共用正不斷深化,一個長三角智慧矩陣正呼之欲出。

·商業航太風口漸近 民營企業“掘金”太空

泰達航母:旅遊國企創新求變

泰達航母:旅遊國企創新求變

在競爭趨于白熱化的國內主題公園市場,泰達航母如何做到年均超20%的增長?

·國資委首次發布央企工業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