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海口探索“以物換物”等模式,激發農戶回收利用秸稈積極性
“秸”盡所能“稈”蹚新路
5月14日上午,海口市甲子鎮甲子村村民符大飛騎着三輪摩托車,載着一堆“垃圾”來到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工作點。他沒想到,這些看似沒用的豆角藤蔓條,還能換回四包蚯蚓有機化肥。
以物換物,是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項目運營方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為了鼓勵農民回收綜合利用秸稈的一個新辦法。
每年2月至6月,海南冬季瓜菜、早稻陸續收穫後會産生一些廢棄秸稈。以往,一些農戶直接將秸稈進行露天焚燒,既對生態環境産生不良影響,也沒有合理利用這些“寶貝”。
“綜合回收利用秸稈涉及收儲環節,最難的還是收,所以我們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鼓勵農戶自主收儲運,如果達到30噸還將獎勵1噸蚯蚓有機肥。”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鍾小龍介紹,目前農戶積極性較高,在甲子鎮有4個村莊與該企業合作,今年以來已經回收利用6000噸秸稈。
如何處理回收的秸稈?在該項目136畝的基地裏,一座座光伏大棚下,這些經過粉碎初處理的秸稈被放到一張張“黑床”裏,通過加入一定配比的生物菌,經過發酵後,混入牛糞、蚯蚓糞做成有機肥。
鍾小龍介紹,目前這種農光互補的模式在秸稈回收利用過程中能有效控溫,還能高效提升土地利用價值,接下來公司還將立體養殖蚯蚓,擴大秸稈回收利用規模。
在海口市紅旗鎮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廢棄的秸稈有了新的去處,被製作成肥料後成為“護菌使者”——一袋袋蘑菇菌包在秸稈肥料的培育下,長勢喜人。
“目前我們對農林廢棄物的處理量為10噸/日。”該中心運營方北京環境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資源綜合利用事業部部長龐岩介紹,秸稈作為農林廢棄物堆肥項目收集的原料之一,將其堆肥處理能有效減少秸稈隨意拋棄等系列環境問題,同時也可以提高秸稈離田利用率,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王登峰博士介紹,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是農作物在收穫籽實後的剩餘部分。在海南,秸稈的類型涉及水稻、玉米、常年瓜菜、果樹等,其中早、晚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收集量佔全省秸稈資源量70%以上。
“水稻秸稈回收利用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就地還田,地瓜、花生、玉米等秸稈可用作肥料。”王登峰説,本月開始,我省多市縣進入早稻收割季節,稻穀收割後産生的秸稈資源是優質的有機物料,通過就地還田可提高土壤地力,實現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目前作為我省2022年農業主推技術的“水稻秸稈低茬機械收割還田技術”已實現全面推廣。(記者傅人意)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