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會文鎮白延村敲鑼打鼓“送燈”巡游

2022-02-16 08:31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文昌市會文鎮白延村敲鑼打鼓“送燈”巡游

  燈送元宵夜 點亮幸福年

  2月15日,元宵佳節,文昌市會文鎮白延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傍晚時分,村子裏熱鬧起來,敲鑼打鼓聲中,大人小孩們提着印有“福”“壽”“喜”等吉祥字樣的花燈,開始“送燈”巡游了。

  “送燈”,是文昌農村地區過年的傳統民俗。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間,各個公廟都有固定的日期舉行“送燈”活動。當地人説,“燈”和“丁”是諧音,“送燈”就&&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表達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巡游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盞盞閃爍着螢火光的花燈。這些花燈的“骨架”用竹篾編織,“皮膚”用彩紙手工剪裁而成,燈身上印有吉祥語或詩句,有的還配有精緻的人物風景畫等。燈籠底部,點着一支小蠟燭,燭光透過薄紙,別有一番韻味。

  “會文地區‘送燈’習俗延續至今,離不開一個人,他製作花燈的手藝遠近聞名。”白延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藝勇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口中的這個人是今年已經73歲的白延村村民鄒宏達。

  鄒宏達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自學花燈製作手藝,40多年來一直延續着傳統工藝。他説,花燈基本構造不變,燈窗上的吉祥語“福”“喜”以及“風調雨順”等字樣都傳承了下來。

  今年春節假期,鄒宏達一共製作了500多盞花燈,預訂的村民來自本鎮和鄰鎮近百個村莊。為此,他幾乎忙了整整一個春節假期,有時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今天是正月十五了,這是最後一個‘送燈’的村子,後面可以休息一下,等來年春節再接着做。”鄒宏達告訴記者,做花燈一年收益七八萬元,夠全家人一年的日常開銷。

  但這麼多年堅守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情懷。“送花燈是一種習俗,如果沒人做花燈,民間傳統就斷了。”鄒宏達説,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這一習俗能夠傳承下去。

  關於文昌“送燈”習俗,咸豐《文昌縣誌》曾有記載:“自十二夜起,曰開燈。作燈市,剪綵為花及魚蝦、走馬各樣。人或掇燈球歸家,置席下,以許生兒則送燈。”也就是説,這一習俗在文昌至少已經流傳了100餘年,隨着時間的推移,已然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

  海南日報記者在村裏看到,當天除了“送燈”儀式,村民們還殺雞宰羊,祭拜祖先,八音等表演也輪番上演,孩子們在人群間穿梭、戲耍,燈光映照着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記者 李佳飛)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378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