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頻道 正文
海南花燈手藝人40年堅守:讓民俗傳承下去
2022-02-15 17:11:57 星期二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海口2月15日電(記者周慧敏、王軍鋒)在厚厚的一沓窗花紙上,鄒宏達一手拿着小鋼銼,一手拿着錘子,敲敲打打之間,鏤空的“福”字窗花就成形了。

  在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白延村村委會,73歲的鄒宏達因花燈製作遠近聞名。他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自學花燈製作手藝,40多年來一直延續着傳統工藝,花燈基本構造不變,燈窗上的吉祥語“福”“喜”以及“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等字樣都沿用了下來。

  花燈手藝人鄒宏達正在整理拓印板。新華社記者 周慧敏 攝

  在海南文昌,春節期間,尤其是臨近元宵節,當地人有“送燈”的傳統習俗,已流傳百餘年,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

  傍晚時分,村裏男女老少慢慢聚到一起,開始點燃一盞盞形狀各異的花燈。隨着鑼鼓聲響起,孩子們提着小花燈,大人們用竹竿抬起傳統花燈,開始了“送燈”巡游,非常熱鬧。這一重要民俗活動得以延續的背後,是花燈手藝人的默默堅守。

  每年春節前後是鄒宏達最忙碌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有時一天只能睡上三四個小時。今年鄒宏達共製作了500盞左右的花燈,預訂的村民來自本鎮和鄰鎮的120多個村莊。

  當地村民在參加“送燈”活動。新華社記者 周慧敏 攝

  製作一盞花燈主要有三大工序:搭燈架、打燈窗和糊燈紙。

  鄒宏達介紹説,用來搭燈架的竹子很有講究,一般選用生長兩年左右的竹子,太嫩容易收縮,太老容易折斷,而且竹子裁剪的尺寸越精準越好;打燈窗關係到圖案設計,一般選擇對稱的圖案,這樣光從裏面透出來的效果更好;糊燈紙的工藝現在有了改進,以前都是拿漿糊來糊,新製作的漿糊過一夜就變硬了,現在用膠水粘效率很高。

  在鄒宏達眼中,傳統花燈最講究光和燈窗之間的關係,光從燈窗紙裏射出來,從而産生一種美感。“光從燈窗紙裏透出來的那種韻味是民間傳統工藝的內涵,現在城市的燈展大多是外觀好看,缺少了那種韻味。”他説。

  這是鄒宏達製作的花燈局部。新華社記者 周慧敏 攝

  製作花燈費時費力,附近其他做花燈的老人慢慢都放棄了,只有鄒宏達至今仍在堅持。

  鄒宏達做花燈一年收益有七八萬元,夠全家人的日常開銷。然而,這麼多年堅守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情懷。

  “送花燈是我們民間的一種習俗,如果沒人做花燈,人們就不能‘送燈’了,傳統民間習俗就斷了。”除了一份收入保障,鄒宏達製作花燈最樸素的願望就是希望民間傳統能夠傳承下去。

  如今,鄒宏達的兒子、兒媳和兩個孫女也和他一起做花燈。“現在老了,比不上年輕力壯的時候,但還可以繼續再做四五年。”鄒宏達説。

+1
海南新聞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3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