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藝“織繡”時代華章

2022-06-11 08:48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世界級”非遺項目海南黎錦技藝保護傳承工作成效顯著,守正創新增強産業活力

  千年古藝“織繡”時代華章

  在陽光的“炙烤”下,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茂密的綠植倣佛新上了層“染料”,綠得更加鮮亮。綠蔭掩映中,毛納村文創展示店裏琳瑯滿目的産品更顯色彩斑斕。這兩天,店鋪主理人、“90後”設計師陳孟麗一邊忙著構思新産品,一邊張羅著帶作品到三亞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很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中華民族的手藝活,既傳統又時尚。”今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毛納村,沿長廊察看黎族特色農産品和黎錦、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留下了殷殷囑托。

  牢記囑托,用心“作答”。5月1日,在五指山市政府的邀請和支援下,經過一番籌備,陳孟麗帶著自己這兩年來精心設計的産品來到毛納村開辦了這家文創店。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以下簡稱黎錦技藝)自2009年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到如今有越來越多像陳孟麗一樣的年輕人加入,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並伴隨著海南經濟社會發展釋放無限潛力,綻放瑰麗光芒。

  守護

  從不足千人到近兩萬人掌握技藝

  翻閱13年前由我省遞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申報表,字裏行間無不流露著刻不容緩的緊迫感:“掌握該技藝的黎族婦女在20世紀50年代約有5萬人,到20世紀70年代數量減少了一大半,目前人數已不足1000人,且多為年過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藝的不足200人,掌握雙面繡技藝的僅有5人,龍被制作技藝則已無人能夠完整地掌握。眼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正受到來自現實的嚴重威脅和巨大風險,急需採取保護措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自2005年正式啟動。2006年,黎錦技藝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我省針對黎錦技藝開展深入調研,啟動申報工作。

  最終,在中央的全力支援下,成為我國首批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非遺項目。由此,黎錦技藝正式成為一項“世界級”非遺,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黎錦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首要問題是在推進黎族技藝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同時,履行好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黎錦保護傳承工作。加強頂層設計,發動瓊中、白沙、昌江、樂東、陵水、保亭、東方、五指山、三亞9個市縣共同推進,黎錦技藝保護傳承工作掀開嶄新一頁。

  高位推動之下,政府、企業、傳承人,環環發力,形成守護合力。

  2008年,“黎錦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申報啟動,來自五指山市的劉香蘭第一時間報名並成功入選。得到“黎錦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稱號後,劉香蘭開始在村裏建立黎錦傳習所,召集村裏的婦女一起織黎錦,讓更多人加入黎錦技藝傳承隊伍中來。

  如今,黎錦技藝3位國家級傳承人、25位省級傳承人,以傳幫帶、合作社等形式帶領村民們織錦創業,用黎錦“記錄”新的歷史。

  2013年,我省啟動黎錦進校園實踐課程。黎錦進校園,是擴大黎錦技藝傳承群體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全省9個民族市縣中技學校均開展了黎錦技藝專業課;100多所中小學開展黎錦技藝實踐課,其中,白沙、五指山等市縣在中小學及職業學校達到全覆蓋,參與實踐課學習的人數超過1萬人。

  2019年9月,“黎錦經緯記:守護與傳承——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與傳統遊戲、方言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舉行,海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呈現一份10年保護與傳承的“成績單”。

  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至今,全省在5個民族市縣建成5個300平方米的黎錦技藝傳習館和16個傳承村,保持148畝的原材料生産基地供傳承所需,“織女”由2009年申報時的不足1000人發展到如今的近2萬人。

  2021年5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出臺,進一步加強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係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5月,《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規定》出臺,為我省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推動海南特色非遺保護傳承高品質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省旅文廳將擦亮黎苗文化這張文化‘名片’,積極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産的工作,推動黎錦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展示展銷活動,帶動全省傳統手工藝振興,服務更多的老百姓,促進海南非遺得到保護和傳承。”省旅文廳廳長李輝衛説。

  連接

  從傳統技藝到産業動力

  多年來,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凱一直在尋找黎錦與當代人生活的“連接點”。在郭凱看來,“連接點”是賦能傳統非遺的重要力量,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

  2005年創辦公司以來,郭凱通過不斷研發設計,與國內時尚品牌合作,為黎錦探出了一條時尚之路。在錦繡織貝的展示館中,有收藏級的黎錦作品,也有體現黎族文化元素的設計作品,這些服飾産品更符合現代人審美,也更適合日常工作生活場景。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十分注重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

  黎錦技藝邁釋放潛力的第一步,便是成為助力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硬技術”。各級政府鼓勵傳承人成立合作社、個人工作室。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黎錦技藝傳習所65所。

  “我們現在有員工60多人,她們農閒時織錦,我負責找銷路。”劉香蘭成立了公司,帶動周邊農民學習織錦,增加收入,在傳承民族文化和非遺技藝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日用化、市場化、時尚化依托于強大的研培力量。近年來,海南不斷創新黎錦技藝,産品設計、開發與市場對接與企業高度融合。省教育廳鼓勵高校進行基地、工作站等建設。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高校開設黎錦相關課程,加強與省外高校、設計機構交流合作,在市縣建立教學實習實踐基地等。

  傳承

  從鄉村小徑到世界舞臺

  2020上海時裝周,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郭凱帶著錦繡織貝的黎錦服飾走上了一個又一個舞臺,不斷拓寬黎錦的展示平臺。她的心願是“讓世界看見黎錦之美”。

  推動黎錦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客棧民宿、文旅活動、展覽展示,黎錦如海南文化“大使”,向世界展示海南特色文化。

  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21年(第六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三亞文化産業博覽會……作為海南島重要的文化符號,黎錦在重要的展示平臺上從未缺席。“國潮”風之下,黎錦技藝也在迸發鮮活的生命力,創造更多效益。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海南用心、用情、用力開展一場靜水流深般的守護,守住傳統,護住特色,讓屬于海南黎族的民族記憶成為新時代中華絢爛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黎苗文化和海洋文化。剛剛召開的省委常委會會議強調要深入挖掘黎族文化等海南特色文化,大力開展南海海洋文明研究,積極配合開展水下考古工作,在中華文化保護傳承中展現“海南作為”、貢獻“海南智慧”。“黎錦技藝是海南黎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財富,做好黎錦保護傳承工作,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下一步,省旅文廳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進一步做好保護傳承工作,推動黎錦技藝創造更多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海南自貿港文化發展增添亮眼一筆。”省旅文廳黨組書記林光強説。(記者 尤夢瑜)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873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