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産品交易完成簽約,交易碳匯量3000余噸
紅樹林變現新“碳”索
一片人工補植的紅樹林,讓海口市三江農場變成了“賣碳翁”!5月31日,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産品交易完成簽約,交易碳匯量3000余噸,交易額30余萬元,賣方為三江農場,買方為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本次交易的藍碳生態産品,來自三江農場的紅樹林修復項目,由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實施。據預計,該項目在未來40年可産生9萬餘噸碳匯量,此次納入交易的是該項目近5年的碳匯量。
這一藍碳生態産品,是在省政府相關部門及海口市政府共同推動下,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廈門大學、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三江農場等單位,依照國際認可的方法學共同開發,並由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完成審核。“賣碳”的收益,將投入到項目區紅樹林管護工作及周邊社區和學校公益項目。
“我們此次所購買的碳匯量,將用於中和企業在辦公等活動産生的碳排放。”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丘偉東説。
什麼是藍碳?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淑果介紹稱:“藍碳是指由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和存儲二氧化碳而産生的‘藍色’碳匯。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濱海生態系統都是重要的藍碳資源。”
“海南發展藍碳優勢明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學術帶頭人陽平堅指出,海南是海洋大省,受權管轄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紅樹林、海草床、海産養殖等固碳條件得天獨厚。此外,海南自貿港未來各類資源、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匯聚也將為海南發展藍碳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本次簽約交易,是我省藍碳資源價值轉化的實質性突破,為把海南優質的生態資産轉化為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資本做出了有益嘗試。”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毛東利&&。此次簽約,標誌我省在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創新方面邁出了新步伐,並為國家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海南方案。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近年來,海南積極推動“兩山”轉化,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鞏固綠碳基礎,加強藍碳研究,實施一批藍碳先導性研究項目,進一步探索、挖掘、發揮好海南“碳庫”潛力,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展現海南亮色。(記者周曉夢 王培琳)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