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頻道>正文

提高比較效益,穩住“米袋子”——天門春耕糧食生産見聞
2023-03-23 21:00:00 來源: 湖北日報

  天門市漁薪鎮蔡廟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通訊員 劉銀斌 攝)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眼下正值春耕忙碌時,是確保全年糧食穩産的關鍵時期。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袋子要滿,但對農民來説,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勞動強度大、風險高、收益低,缺少吸引力。

  如何穩住“糧袋子”,又鼓起“錢袋子”,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3月中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天門多個鄉鎮進行蹲點調研。

  “小戶”變“大戶”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

  “秧苗要精心呵護,冷了要蓋好農膜,熱了要注意通風。”春雨濛濛,3月18日,在石家河鎮唐店村,世宇家庭農場老闆李電平放心不下,來到地頭轉轉。

  15畝育秧田裏,青綠的秧苗正拔節生長。“去年種了900多畝早稻,今年計劃擴大到1400畝。”李電平説。

  春色擋不住,新苗破土出。石家河鎮、佛子山鎮是天門市早稻種植大鎮,今年,兩地早稻面積均呈增長態勢。

  “預計今春早稻種植面積2.6萬畝左右,比去年略有增長。”石家河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田利剛介紹,其中,13家農業合作社早稻種植面積佔到全鎮一半以上,是絕對的種糧主力。

  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實行早晚雙季稻輪作,對糧食增産有重大意義。但自上世紀80年代雙季稻産量達到巔峰後,我國雙季稻種植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近年來,國家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恢復雙季稻。

  “農資、用工、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各項成本上漲,擠壓了種糧的收益。”佛子山鎮人大主任方時雨分析,與一季稻相比,雙季稻在插秧及收穫時節,遭受自然災害風險較高,個體農戶難以承受。

  “積極培育種糧大戶,通過規模化種植獲取效益,才能保證種糧積極性。”方時雨介紹,有了規模,採購種子、農資等能有議價權。而村民把土地流轉後每年固定得流轉費,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又是一筆收入。

  天門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推廣研究員段銀庭説,天門按照100元/畝大田的標準對早稻育秧環節予以補貼,補貼對象均為種糧大戶,引導早稻規模化種植。

  提高耕地質量 畝均增效150元以上

  3月15日,走進已完工的黃潭鎮危湖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農田平整成塊、道路循環暢通、渠道水清景美。

  農戶曹北強正在田間管護自己的60余畝小麥。過去,這些田地是曹北強的“煩心田”:“種地靠天吃飯。天氣好,一畝田能有400公斤産量,1000元左右的收入;天氣不好,産量減半不説,價格還壓得低。”

  隨着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老曹的煩惱大大緩解:“機耕道、機耕橋修通後,即便遇到雨天,收割機也能及時下田收割,再也不用看老天的眼色了,明年會想辦法多種點地。”

  看天吃飯是千百年來農戶的心頭患。由於耕地質量不高,很難機械作業,農田基礎設施也無法滿足生産需求,旱澇保收是一種奢望。

  近年來,天門抓住農閒時機,通過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農田輸配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糧食生産防災減災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分佈在黃潭、漁薪、橫林等十余鄉鎮,新建高標準農田13.89萬畝,所有項目將於4月底完工。”該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孝賢介紹,屆時,全市高標準農田將達171.39萬畝,佔耕地面積的68.7%,越來越多的農戶能實現旱澇保收。

  據統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項目區比建成前每畝綜合降本增效150元以上。

  穿皮鞋育秧 科技助力減輕種田負擔

  高標準育秧大棚整齊成片,生態殺蟲燈、智能攝像頭、溫濕度傳感器等設施一應俱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佛子山鎮瑞豐農産品産銷專業合作社,感受到現代農業科技氣息撲面而來。

  “最近氣溫驟降,大棚裏的秧苗一點不受影響。”合作社理事長魯文武滿臉自豪。一般來説,早稻育秧從3月開始,這個階段容易受“倒春寒”影響,出現爛秧死苗,影響後期産量。“有了可以調節溫度、濕度的育秧大棚,就不用擔心了。”

  “一個大棚佔地約半畝,可同時放置1300個秧盤,省工省時,作業環境也大大改善。”魯文武笑言,“我們現在是穿着皮鞋育秧。”

  與一季稻相比,雙季稻遭受自然災害風險較高,勞動強度也大大增加。減負擔、控風險,少不了農業機械、農業科技為“硬核”的農業現代化。

  耕整機、插秧機、噴灑用的大型遠程遙控無人機……在佛子山鎮陳場村斌波農業專業合作社,一台&“鐵牛” 枕戈待旦。

  “如今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農忙時300多元一天都請不到人,機械種田是必然。”合作社負責人吳斌波説,合作社擁有各種大中型機械設備30余&套,作業項目涵蓋水稻生産全過程,這是合作社種植2000多畝田的底氣。

  “通過機械化、智能化作業,可提高單位土地的糧食産出能力,更能確保種糧的效益和品質。”段銀庭介紹,截至目前,天門小麥、水稻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6.9%、88.6%。

  訂單種植穩住農民種糧收益

  3月19日,湖北莊品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車間裏,一邊在緊張生産,另一邊,工人正在實施烘乾及包裝技改擴規項目。

  “增加烘乾設備主要是提高公司社會化服務能力,在滿足日常生産需要的同時,為更多農戶提供免費烘乾服務。”公司總經理吳志雄介紹,項目完工後,日烘乾稻穀能力從3500噸提升到5000噸。

  過去,農戶在糧食收穫期遇到極端天氣,因不能及時晾曬、入庫,會造成大量糧食變質、變壞。為此,莊品健建成糧食産後服務中心,包括糧食清整中心、烘乾中心、控溫綠色儲糧設施等,大大提高糧食收儲效率。

  “低溫循環烘乾技術將稻穀受熱溫度嚴格控制在35℃以內,整體出米率比傳統晾曬糧食提高一兩個百分點,品質明顯提高。”吳志雄説。

  莊品健公司稻穀年加工能力80萬噸,已連續多年躋身中國大米加工50強企業。

  “好糧食首先是種出來的。”吳志雄認為,發展優質糧源基地,是提升糧食品質的法寶,也是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方式。

  “我們建立了優良品種推廣價格引導機制。”吳志雄介紹,以“石家河土城珍米”這款産品為例,基地訂單按每斤2元的價格收購,比常規優質稻每斤高出0.6元至0.7元。

  該公司建成高標準水稻種植示範基地,並大力發展優質稻訂單種植。去年,莊品健優質稻訂單面積達40萬畝,帶動農戶43605戶,每畝增收200元至300元。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稿件來源為: 湖北日報 。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並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
  •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至手機

提高比較效益,穩住“米袋子”——天門春耕糧食生産見聞-新華網
如何穩住“糧袋子”,又鼓起“錢袋子”,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3月中旬,記者在天門多個鄉鎮進行蹲點調研。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3112950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