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上大學了,家長還在群裏管著?
2023-03-01 08:59:59 來源: 新華網

  上大學了,家長還在群裏管著?

  半月談記者 袁秋岳

  對年輕人的擔憂從未間斷過,規模日漸擴大的高校家長群為“巨嬰”現象這個話題,又添了一把火。

  家長群不可越界

  2022年秋季學期伊始,一則武漢大學某重點班多名家長在家長群中就保研條件向校方提訴求的消息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網友對此評論稱,“保研應各憑本事,家長此舉既是否定孩子實力,更破壞了公平。”也有網友由此事將矛頭對準大學家長群現象本身,質疑上大學還讓家長管是在制造“巨嬰”。

  這並非大學生家長群第一次引發爭議,近兩年,輔導員在家長群中向家長訓話、上了大學家長也逃不過打卡接龍等相關內容時常衝上熱議話題。

  事實上,家長群早在大約20年前便開始出現在部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其建立之初是考慮到很多大學生離鄉到外地求學,出于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和方便重要事務通知的目的,搭建一個資訊發布和家校溝通平臺。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智能建造與環境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陳永平介紹,該校10多年來都有新生入校建家長群的做法,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起到積極作用,尤其當學生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及時溝通。

  “但大學生必須要有自主權,建群不是為了把學生管死。”陳永平認為,組織者應在建群之初向家長説明,家長群主要為了必要事務通知和交流,“管理得當便不會變味”。

  在高校擔任輔導員的李思思對網絡上稱“大學還有家長群就很離譜”的言論也表示無奈。她認為,建立家長群,一方面是為了對學生負責,另一方面某種程度上是輔導員和校方的“自我保護”。

  李思思介紹,她所在的學校曾經發生過學生向家長謊報放假時間去外地遊玩結果誤入傳銷組織的情況,也有學生挂科到退學家長都不知情的事情。“學生出了事,家長就找學校,第一個矛頭就對著輔導員。”

  相關人士認為,大學家長群是家校溝通的一種便利形式,與中小學家長群有本質不同,家校雙方都應注意使用要有度,嚴守界限。

  “獨立”是高校必修課

  大儒心理創始人、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曾多年在某知名高校做危機幹預工作,對于高校家校協同,他有著更深一層的感悟。當學生面臨心理危機時,若家校聯絡不暢,信任關係不牢,則可能貽誤救治時期,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徐凱文説,我們不能僅由高校存在家長群現象就簡單評判是當代大學生太弱或不行。“但老師和家長要知道界限在什麼地方,一味包辦必會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

  他認為,過度保護並不是個別現象,也不僅是由家長單方面意願造成,而是長期以來與大環境互動而成。孩子上大學以後表現出的不會照顧自己、無法獨當一面等問題,一定程度可以歸咎于進大學以前,家長和學校對分數和升學率過分關注,忽略了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作為輔導員,李思思對此深有體會。除了繁雜的班級事務,她有時還需要陪學生看病、處理學生矛盾,甚至幫家長到寢室尋找失聯學生。特別是對于第一次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的新生,個別家長表現過于緊張,“事無巨細都找輔導員,一日三餐都要問孩子”。

  在這些學生身上,李思思看到的不僅僅是獨立能力的缺失,也看到了親子關係的斷裂:“越是被父母干涉過多,孩子離家以後越想掙脫。”

  過度活躍的大學生家長群只是部分家長不願放手的一個縮影。如今,甚至有研究生家長群、博士生家長群、公司員工家長群。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些父母還會作為祖輩繼續出現在孫輩的學校家長群裏。

  “幼兒園老師剛在群裏布置了家庭作業,我媽就第一時間通知我,到交作業時間又來問我完成沒有,感覺自己上學時候的壓迫感又回來了。”張嫻覺得既滑稽又無奈,感嘆自己已經成為母親,在自己媽媽眼裏仍長不大。

  家長也要“長大”

  這些高校家長群,除了校方組織的外,也有一些是家長主動抱團,為掌握孩子校內動態特意組織的。有的家長在群裏“潛水”暗中觀察,也有部分家長對此表示十分抵觸,折射出當代家庭教育的多種樣態。

  今年大二的許藜(化名)並不十分在意家長群的存在,她從高中開始住校,早已習慣了自己管理自己,她認為自己同父母之間基本信任。對于那些在學校微博“超話”裏積極組隊試圖通過建群來監視孩子的家長,她反而覺得他們很幼稚。

  但許藜也知道,身邊不少同學自己注冊小號進群,特意換上花朵、風景一類的照片作為頭像偽裝中年人。也有輔導員確實會把查寢資訊、課堂簽到名單等發至家長群,讓家長加以教導。“這就沒必要了,很像管小學生。”許藜説。

  “這一代年輕人有著更強的自我意識,也擁有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有著無限潛能,不必著急貼上‘巨嬰’的標簽。”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網絡與新媒體係主任黃淩紫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與支援。

  黃淩紫觀察到,能夠從家庭獲取真正的信任與支援的孩子,反而更能表現出包容、堅韌、沉著等獨立人格品質,能更快學會以成人方式去處理問題。

  為了不在孩子成年以後才去擔心是否會因放手出現令人難以承受的後果,徐凱文建議,孩子的自主意識與獨立能力須趁早培養,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絕不能光盯著分數,而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受訪高校教師普遍認為,家長更應該同孩子一同成長,主動調整心態,做好角色轉換,明確孩子作為成年人應當對自己所負的責任。(刊于《半月談》2023年第3期)

相關新聞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至手機

半月談丨上大學了,家長還在群裏管著?-新華網
對年輕人的擔憂從未間斷過,規模日漸擴大的高校家長群為“巨嬰”現象這個話題,又添了一把火。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0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