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最近秋冬種植搞完,年底的反詐宣傳、安全防範又要跟上,特別是只有老人在家的那幾戶。”
“這個放心,上周開完壩壩會,我們挨家挨戶又解釋了一遍。”
走在黔西南州貞豐縣永豐街道必克村,王鵬詩迎面遇上陳盛高,打完招呼就聊了起來。
“之前村民醫保報銷的問題,解決了嗎?”“早就諮詢過醫保中心,按規定給報銷了。”“最近聯戶沒有什麼新情況要反映?”“沒得。”“真沒得?”“真沒得,有問題早就找你了。”
對話的兩人,一個是必克村黨支部坡腳黨小組組長,一個是坡腳組聯戶長,簡單乾脆的幾句話,背後是和諧安定的場景。
鄉村和諧,在於必克村靈敏的“末梢神經”。
多年前,必克村通過“村委幹部+村組長”的方式,聚焦治理堵點服務群眾。
在村衞生室旁,72歲的陸德歡悠閒地給自家種的菜籽澆水,乾淨整潔的院壩,房前流淌着清澈河水,讓他不禁感慨:“以前村裏的路不好,車子一過一身都是灰,現在今非昔比,村子變得像畫一樣漂亮。”
“現在,我們的基層治理服務再次升級。”必克村黨支部書記王錦詩告訴記者,村裏以“黨建+網格”的形式,下沉治理力量,優化服務模式,持續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力。
鄉風文明建設,村民共治是關鍵。王錦詩介紹,村裏以黨組織為引領,制定了“十必十克”新村規,文明積分超市、紅黑榜成為引導村民向上向善的載體,院壩會、議事亭讓“村裏事”變“家家事”,“村民從‘要我參與治理’轉變為‘我要參與治理’,主人翁意識大幅度提高。”
今年59歲的危永興是必克布依小打隊的成員,每逢“三月三”“六月六”重要節日,就會加入村裏的文藝志願隊開展表演,“這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文化,文藝隊的組建,讓布依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保留。”
作為布依村寨,必克村通過深入挖掘村史村事,打造青少年勞動科技教育實踐基地,定期邀請寨老為青少年講解村史村事,組建舞龍舞獅隊、布依山歌隊、布依小打隊等文化隊伍,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
在必克村,除了新型文化藝術志願隊,還有新型黨員先鋒志願隊、新型衞生環保志願隊、新型夕陽服務志願隊,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與此同時,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必克村以群眾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實事,進一步激活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
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群眾圍繞“一分三凈五改”積極參與宜居農房改造,對164戶進行通風、採光、廚房、衞生間、室內功能區分、室內墻面清潔及庭院改造,人居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提升。
以“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發展模式,培育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種桑養蠶産業。目前,已建設蠶房2240平方米,種植桑樹460余畝,帶動239戶村民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房子變成大平房,道路硬化了、變寬了;房前屋後改庭院、建菜園,養花種菜;村裏的老人都在廣場上下象棋、講故事、跳廣場舞……”在村活動室內,曾經的村黨支部書記、年過八旬的陸德珍話頭一茬接一茬。
“接下來我們還會選優配強村幹部隊伍,讓産業更興旺,人心更齊。”30歲的王錦詩説。(記者 張恒 黃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