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快速落地 産業展露新姿
——我省以高質量招商引資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總投資22億元的都勻市東山文化園康養旅居融合住宅建設項目成功簽約;遵義市播州區“貴州南錳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播州區退城進園6萬噸/年電解錳建設項目”開工;全國首創最長生産線——大龍嘉尚新能源百米長生産線建成……近段時間,項目快速落地、産業展露新姿的好消息接連不斷。
今年來,我省全力開展“産業招商大提升”行動,聚焦“四化”和“六大産業基地”建設,緊盯優勢龍頭企業,描繪“路線圖”、制訂“作戰表”,由“地毯式”招商變“地圖式”招商,精準出擊、鏈式招引,形成“天天招商”“周周推進”“月月簽約”“季季開工”的招商格局,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截至10月底,全省各市(州)上報民企招商擬簽約項目1595個、擬投資額2724.6億元,央企招商擬簽約項目63個、擬投資額606.4億元。
走出去推介,尋求更多合作新機遇
當前,貴州以“四化”和“六大産業基地”建設為牽引,加速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優勢産業。今年以來,先後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城市舉辦産業項目對接活動,擴大開放、集聚資源,尋求合作新機遇。
7月,在溫州召開的貴州省承接長三角紡織輕工産業轉移推介交流會上,溫州市有名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擬在五年內投資3億元,在畢節市逐步建成“煤礦智能化先進技術裝備組裝、生産、服務、研發基地”。8月,在香港舉行的2024年貴州·香港投資貿易活動周期間,省政府代表團走訪了香港有關機構和多家香港企業、商協會,與香港政商界人士會談,同時就經貿合作、文化旅游等作專題推介,併發布了69個特色招商引資項目,引資規模811.3億元人民幣。活動周期間,黔港雙方形成簽約成果項目15個,簽約額6.6億美元,涵蓋經貿、文旅、新能源等領域。
我省還聚焦招商領域大力改革創新,構建了聯合招商、縣鎮自主招商、産業主管部門全域招商、行業主管部門專項招商、國資國企資本招商等全員招商體系,打造招商引資“升級版”,進一步擴大了我省招商隊伍,招商駐點城市覆蓋範圍擴大至珠三角、長三角、華東地區、川渝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域。
“招大引強是拉動貴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爭先進位,現階段,招商引資是管用、有效的途徑。”貴州省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今年以來,我省密集開展的招商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優化營商環境,優質項目“跑步”進場
好的營商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先手棋”、招商引資的“強磁場”。
9月,總投資30億元的中清先進電池製造(黔東南)有限公司6GW N型高效電池智能製造項目啟動儀式在黔東南州高新區舉行;10月,投資12億元的儲能系統智能製造基地建設項目落戶鎮遠縣;11月,錦屏縣年産1.8萬張檯球桌及12萬套檯球桌板項目開工……近段時間,一個個支撐作用大、帶動力強、市場前景好的“新”産業相繼入場、落地,我省重大項目建設步履鏗鏘。
持續發力“招大引強”,以期形成“引來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聚集效應,我省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完善産業配套為重點,強化項目跟蹤服務,成立服務專班,建立健全幫辦代辦服務體系,做好重大項目分析研判,當好服務項目的“店小二”,全力營造“招得來、落得下”的投資環境,保障重大招商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産、早達效。
“今年6月,鎮寧在廣州招商期間,我們達成了投資意向。7月進駐場地考察,7月23日正式簽約。從簽約到落地投産,僅用了3個月時間。”中魚食品(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欽城説,“這就是貴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項目落地的一個縮影。”
招商路遠,發展力長。我省始終堅持“強機制、勤跑腿、優服務”,推動招商引資工作提質、提速、提效,共同寫好“項目招引”和“留企穩企”兩篇文章,力爭招商引資工作不斷邁上新&階。
多渠道招商,推動招商引資再提速
為推動招商引資再提速,我省多渠道、多形式廣泛開展招商引資,保持招商熱度,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科學謀劃各類招商活動。
4月,備受矚目的2024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貴州)在貴陽成功舉辦。此次産業大會成果豐碩,共簽約項目298個、簽約資金超3200億元,涉及資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車和旅游裝備、能源礦山裝備、大數據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生態食品等領域。
10月,為期4天的全國優強民營企業助推貴州高質量發展大會暨2024貴商發展大會舉行。600多位企業代表及海內外商協會代表齊聚貴陽開展了10多場活動。大會期間共簽約項目20個、總金額293.4億元。省工商聯、省投資促進局還與中國五百強産業聯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請進來”也得“走出去”。今年以來,我省主要領導相繼率團赴中國香港、泰國、老撾等地開展招商引資系列活動,進一步深化經貿交流合作。各市(州)政府主要領導也帶隊赴廣州、深圳、福建等地區開展專項招商,並帶動各級各部門“一把手”帶頭上陣,外出招商。
當下的貴州,聚焦招大引強、招新引高,以開放的氣度、嶄新的格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努力書寫新的精彩。(記者 李蔓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