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控”到“數控” 從自動到智能
採礦智能化推動煤炭産業向新而行
走進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的安全生産調度指揮中心,碩大的生産監測電子屏實時播放着各作業區的狀況,割煤機快速掘進,刮板輸送機高速運轉,伴隨着跳動的數據,一塊塊“烏金”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地面。
智能化建設是推動礦山安全發展、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舉措。
當前,全國煤炭行業的礦井智能化蓬勃發展。貴州礦業企業以5G+大數據為引領,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轉型蹄疾步穩,推動煤炭産業向新而行,實現高質量發展。
井下減員 生産提質
利用智能化手段實現井上一鍵啟動,井下機械運行。過去,煤礦生産講究“人海戰術”,如今智能化建設帶給煤礦最大的轉變就是井下人員減少,安全生産的同時,煤炭産量不斷提高。
“主井口安全帽監測正常、井下溫度正常、甲烷值正常、選煤廠皮帶無異物……”近日,走進位於畢節市黔西市的貴州豫能新田煤礦智能調度室中心,智能大屏上正顯示着該礦各個工作面的實時情況,“7月份商品煤産量達9萬多噸,創歷史新高。”新田煤礦礦長張高青介紹。
近年來,該礦先後榮獲國家首批智能化示範煤礦、國家級綠色礦山、國家一級安全高效生産礦井、畢節市5G智慧礦山建設示範單位等各類榮譽80余項。
從“人控”到“數控”全面升級,從“自動”到“智能”全面提速,這個轉變,得益於新田煤礦近年來大力推行的“智能化礦山”建設。定人定崗後,該礦綜採隊比過去減少55人,工作面採用自動跟機移架,只需4個人就夠了。
“投入智慧化系統後,大大提高了生産能力。井下是機械化無人開採,井上智慧控制室只需人工開關按鈕就能指揮無人機械進行工作,實現了煤礦開採的智能化,杜絕了安全隱患,還大大提高了煤礦産量。”該礦機電部分管智能化工作的朱貞貴説。原來人工採煤,每個月只能採到5至6萬噸,現在實現智能化開採後,每月提高到了9至10萬噸。
目前,該礦正在進行210萬噸/年技改項目,計劃在2026年實施完成。項目建成後將新增産能90萬噸,項目投産後正常生産年銷售收入預計新增6.75億元。
研發增員 降本增效
近日,在位於黔西經濟開發區的貴州永貴機電制修有限公司合力智能研究中心裏,煤礦智能管控平台LED屏幕上,礦井內部作業動態和數據監測實時顯示。監控員陳世菊坐在大屏幕前觀察數據變化,能及時發現井下問題並處理。
“2020年以來,智能製造為公司帶來了近1億元的收入。公司研發團隊也從開始的3人增加到28人,越來越多的産品應用,推動煤礦生産不斷向智能化轉變。”貴州永貴機修副總經理郭磊説,公司將繼續聚焦智能煤礦常態化應用,加大科研投入,研發新産品,打造智慧礦山,以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富礦精開”。
貴州永貴機電制修有限公司隸屬貴州豫能投資有限公司,主要為貴州豫能下屬煤礦以及周邊地方煤礦提供設備制修服務。2020年,該公司把目標鎖定在傳統煤礦的智能化發展上,組建智能信息化開發團隊,投入科研資金,與中國移動和三一重工、鄭煤機等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合力推動智慧礦山系統打造,推動煤礦智能化發展。
目前,該公司已開發出20餘款適應現代礦山開採的智能化系統,10多個智慧化産品已經申請了專利,並在礦山得到有效利用。通過數據平台管理井下,工作人員從“巡崗”變為“坐崗”,減少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智慧礦山系統利用精密建模、智能傳感、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礦山數據信息的精準實時採集、分析和展現,以及煤礦安全生産的智能化透明管控,智能掘進系統可以實現掘進機高精度位置測量、實時在遠程監控中心畫面顯示,實現遠程操控等功能。”郭磊介紹。
如今,位於畢節市黔西市的貴州豫能新田煤礦、&&杜鵑黔金煤礦等4家煤礦已經接入煤礦智能管控平台。從前期硬體安裝,搭建智慧平台,到提供運維服務,貴州永貴機修提供了一站式智能服務,為企業智能化生産提質增效。
裝上“慧眼” 護航生産
貴州文家壩礦業有限公司調度指揮中心,是由華為公司攜手貴州能源集團、貴州省煤礦設計院,聯合打造的智能礦山綜合管控平台,也是華為公司在貴州打造的首個智慧化示範礦井。目前,該煤礦産量每月平均在9萬到10萬噸。
2023年12月,華為公司投入專家團隊深入調研,引入先進的網絡通訊、邊緣計算、AI大模型等新技術賦能礦山生産業務,目前一期建設的AI場景應用和融合通信系統,不僅可實現對井下人員的精準定位、皮帶異物檢測、電子圍欄等功能,還能通過智能防爆手機與井下人員實時語音、視頻通話,及時了解井下安全生産狀況。
“我們做了井下和井上融合通訊平台建設,通過AI的智慧化場景應用,可以去代替以前人工視覺識別的一些場景,比如説像皮帶跑偏、異物都可以通過AI的方式來識別,可以降低巡檢人員的工作量,同時提高安全生産的效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油氣礦山軍團解決方案架構師楊青山説。
AI的智慧化場景應用,能識別礦山大量使用的輸送帶是否啟停、撕裂、斷帶、跑偏、錨桿等,不僅節約了人力成本,還大幅提升了安全生産水平,工作人員可在井上實時監測機械運行情況及人員位置情況,實現對礦山生産環境的可視化安全遠程管理,防止事故的發生,讓生産生活更有保障。
“AI技術小場景的應用,升級了井下與地面之間的通訊渠道。”貴州文家壩礦業有限公司一礦通防區黨支部書記那浩峰説,一旦發現險情之後能夠及時反饋到後&,結合多媒體調度&快速推送到現場,起到警示的作用,避免出現違章作業情況,讓生産更安全。(記者 張秀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