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分揀處理量突破700萬票 “貴”字號製造點燃市場活力-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單日分揀處理量突破700萬票 “貴”字號製造點燃市場活力

2024-10-21 10:42:43  來源:貴州日報

  每秒鐘約83票,每分鐘約5000票,每小時約30萬票……連日來,隨着今年“雙十一”的提前啟動,位於黔南州龍裏縣的貴州快遞物流集聚區宛如一個巨大的流動貨架,在這個貨架上,進出港快件單日分揀處理量最新數據已突破700萬票。

  順豐、中通、申通、韻達、極兔、百世等頭部企業數據分析,隨着電子商務逐步成為習慣,消費者開始對家電、傢具、廚衛等大件商品依賴於網購,對大件商品配送的需求進一步增長,運輸行業服務對象開始更多關注製造業企業。例如貴州五金配件、家裝建材、醫療儀器、服務器等都是大單量出港産品。

  “今年以來,貴州出港的20公斤+重量段同比2023年增幅19%左右。”龍裏物流集聚區的順豐貴陽大件中轉場相關負責人説。小包裹折射大經濟,一件件産品流動的背後體現的是消費市場對貴州製造的認可以及貴州製造業的活力。

  “貴”字號知名度越來越高

  下午5時一直到凌晨5時,這12小時是省級分揀中心最忙碌的時間段,各市州的貨品陸續涌進,第二天一早再從這裡分發到全國各地。

  惠星源是百世快運貴州公司的一名現場管理人員,他的工作就是指揮貨品按區有序進出。“隨着醬酒熱以及貴州特色生態食品的知名度逐漸打響,現在出去的商品較2019年翻了一番,日均400噸。”惠星源説,廣州、湖北等地是百世快運貴州公司的出港主線,這幾年來,明顯感到貴州産品在市場中的上升趨勢。

  前端暢銷,後端貴州醬酒正從蓄勢儲能轉入加快發展階段,以珍酒為例,基於9萬噸的基酒儲量,今年重陽下沙季,貴州珍酒新增投産3000噸,産能規模達4.4萬噸,穩居貴州白酒企業前三。

  白酒行業保持較快增長,有力推動貴州省工業發展。1至7月,酒飲料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9個百分點。

  距離百世不遠的申通,遵義生産的紅薯粉、安順的刺梨汁、凱里的酸梅湯等特色食品正在進行分揀。申通快遞貴州省區副總經理周仲良告訴記者,三年前這類産品發貨量幾乎為零,現在能佔出港工業品的50%。

  圍繞“一圖三清單”,貴州各地聚焦食品主導産業,大力推進精深加工,刺梨、酸湯、飲用水、辣椒、抹茶等特色優勢食品産業,資源優勢突出,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數據顯示,8月貴州省食品製造業增長24.2%。

 新能源材料、算力産品貨架上新

  隨着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在貴州投産,鋰電池、汽車零配件等産品不斷在物流園貨架上上新。

  “寧德時代主要發回它的主機廠去,比亞迪的産品一般是發到4S店作配套。”百世快運貴州公司負責人周煒説,百世除了承接寧德時代這樣的大客戶外,畢節、六盤水等地的新能源材料票單也在增長。

  位於畢節高新區的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産5號、7號可充電鋰電池,近三年來百世接到的單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從生産端看,去年9月,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期項目建設完成投産,今年以來産能同比增幅40%至50%左右,可每天生産40萬隻鋰電池。

  在“東數西算”的大背景下,服務器、蓄電池、板式換熱器等算力産業的硬體設備也正在成為貨架上的新寵。在順豐快運的出港區域,今年又多了一些新産品——來自貴安新區貴州廣電五舟有限公司生産的服務器。

  “選擇順豐是讓客戶更快地收到貨物,通過順豐發往北京、上海,今年已經銷售了3000&。”貴州廣電五舟有限公司負責人羅勇説,10月份公司達到滿負荷生産,將月産500&,其中,80%發往省外。

  産業競爭已進入“鏈時代”

  以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為抓手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一批工業企業直接入駐龍裏物流園,用最直接的方式降低物流成本。

  “一件代發,500米的快遞距離讓企業成本節約了20%。”為市面上植護等各大洗護品牌做代加工的貴州鑫榮誠實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黃孟説,近幾年在電商帶動下,企業逐漸從單純的生産型企業轉變為生産、銷售、一件代發的綜合型工廠。

  生産方式的變革優化,是降低供應鏈成本的根本途徑。與貴州鑫榮比鄰的是貴州一家生産電暖爐的老牌企業——貴州一均電器有限公司,當前,企業正在用技術手段提升生産效率。

  直線距離100米,是貴州一均電器生産線到倉庫的距離。今年5月,一均在這100米之間建起一條自動化入庫軌道,將原本需要4人至少10分鐘才能完成的分倉入庫,縮短至1分鐘,只需一人操作。

  “我的上游供應商語音智控設備越來越先進,我的下游物流行業也是智能化運作,我們必須加快改造升級去適應。”貴州一均電器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邱貴江説,當前的産業競爭已進入“鏈時代”。

  以“六大産業基地”為牽引,我省優化産業布局,着力拉長長板、鍛造新板、補齊短板,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推動産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記者 方亞麗 高榮華)

[責任編輯:吳雨 謝素香 ]

相關閱讀